曾共抡材读卷时,中天华盖漏声迟。
金莲炬暖龙光动,宝扇云开雉尾移。
乐奏九成班玉佩,胪传多士拜丹墀。
如今忆着当年事,北望桥山泪独垂。

【注释】

(1)曾共:曾经共同。

(2)抡材:选拔人才。

(3)漏声迟:漏壶的滴答声迟缓。华盖上的水银在夜间凝结,所以声音迟缓。

(4)金莲:指灯花。炬:火把。

(5)龙光:龙纹的光彩,此处指龙形烛台发出的光。

(6)宝扇:扇子。

(7)云开:形容云朵散开。雉尾:古代帝王仪仗中的羽毛装饰,这里指仪仗队。

(8)九成:九成宫,唐玄宗时所建的避暑宫殿。乐奏九成,泛指南方音乐。班玉佩:排列着美玉般的腰带。玉佩,古时佩玉。胪传:古代朝廷上宣读诏书、封官进爵等事,由官员担任,故称。

(9)桥山:秦穆公墓,在今陕西黄陵县东北。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寄给时任黄州刺史的尚书(相当于宰相)的一首应制之作。诗中以“当年”二字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黄尚书当年在长安时的一次盛会。

首联写当年同考时的情景。“曾共”句写同考时的情景,“曾”字有“曾经”之意,表明诗人与黄尚书是同科考试的人;“共”字有“在一起”之意。“读卷时”三句,写当年考后的情景。“读卷”即阅卷,当时考后要由主考官将考生的文章评阅,然后公布名次,这叫“读卷”。 “中天”句写主考官坐在中堂,等待阅卷。“漏声迟”,说明夜已深沉,主考官正在苦思冥想,等待最后的结果。“中天”句暗用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句子,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主考官还在苦思冥想,可见当时形势之危急。

颔联写当夜的宴会情景。“金莲炬”句写烛光,因为金莲炬是用金箔做成的蜡烛,所以发出耀眼的金光,照亮了大厅。“龙光动”,龙纹的光彩流动,比喻烛光闪烁。“宝扇云开”句写宫女们拿着羽扇在厅外迎接贵宾,“云开”是说云彩散开,形容天空晴朗。“雉尾移”句写仪仗队在门外等候,仪仗队的羽毛装饰移动,表示尊敬。

颈联写宴会上的乐曲和歌舞。“乐奏九成”,意思是宫廷乐队演奏了九成的曲调。“乐奏九成”是说乐曲演奏到了最高潮,这是对当时宴席上的音乐场面的一种生动描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奢靡。“九成班”,是古代的一种舞蹈形式,这里借代歌舞表演。“班玉佩”,意思是排列着美玉般的腰带。“玉佩”,古时佩戴的美玉制成的佩饰。玉佩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这里的玉佩是形容文士们穿戴华丽。“胪传多士拜丹墀”句写宴会结束时的情况。“胪传”,意思是依次宣读名单,这里是说文士们一个个依次被宣读名字,然后向主座叩头谢恩。“丹墀”,是台阶前红色地面的意思,这里是说文士们在台阶前叩头谢恩。

尾联抒发感慨。“如今忆着当年事”句回忆当年的盛会,“忆着”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之情。“北望桥山泪独垂”句写诗人站在桥山上远望故乡。“桥山”,指咸阳附近的华山,古人认为它就是秦穆公墓所在的地方。“泪独垂”的意思是只有自己的眼泪在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凉。

此诗通过写诗人与黄尚书当年在京城的盛会以及诗人在宴会结束时的情景,来表达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同时,此诗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讽刺和批评,通过描写盛大的宴会和豪华的场面,来衬托出当时的奢侈浪费和腐化堕落的社会风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