闳辩谈天衍,文具雕龙奭。
公孙持坚白,李悝尽地力。
荀卿独老师,着论推儒墨。
纷纷溷浊世,龙虎互吞食。
大道隐不遂,居然心恻恻。
金骨岂易销,奈此众口蚀。
向使无春申,焉能免匍匐。
汨汨数万言,性恶殊道德。
遂令上蔡儿,西游为鬼蜮。
寄语昌黎生,匪惟不精择。

【解析】

“述古”是题目,点出诗的写作内容。全诗以叙写历史人物、事件为主。开头四句先点明诗人要写的对象。“闳辩谈天衍”,指孔子;“文具雕龙奭”,指荀子;“公孙持坚白”,指公孙龙;“李悝尽地力”,指李悝。接着,诗人从四个方面叙述了这些人物的历史贡献。接下来四句,诗人又从反面来写这些人的不幸遭遇。“荀卿独老师”,“着论推儒墨”,指荀子;“纷纷溷浊世”,“龙虎互吞食”,指韩非子;“大道隐不遂,居然心恻恻”,“金骨岂易销,奈此众口蚀”;“向使无春申,焉能免匍匐”,“汨汨数万言,性恶殊道德”,“遂令上蔡儿,西游为鬼蜮”,指春秋时期的孔子、韩非子等人;“寄语昌黎生,匪惟不精择”,指杜甫自己。

【答案】

①“闳辩”:宏大的言论或雄辩的口才。

②“谈天衍”:指孔子(孔子有《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他的言行,被儒家尊为“圣人”。)。

③“雕龙”:指汉代著名学者刘歆的《七略》。刘歆在《七略》中将图书分为六类:“经典、诸子、辑录、兵书、数术、方技”。其中“诸子”包括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学派。“文”:这里专指南朝梁陈间作家江淹的文学创作。

④“坚白”、“地力”:指战国时惠施关于“白”与“坚”、“大”与“小”的辩论,即所谓“白马非马”。战国中期,齐国人惠施曾就“白”与“坚”、“大”与“小”等问题与公孙龙辩论,公孙龙认为白马不是马。李悝是魏国的政治家。他推行变法,奖励生产,加强中央集权,使魏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之一。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先秦诸子中成就最高的哲学家。他主张人性本善,提倡礼义教化。著有《荀子》一书。

⑤“荀卿”、“儒墨”:指荀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后世常称其为“孔孟”。)。

⑥“溷浊世”:指战国时期社会混乱的局面。“龙虎”:《左传·僖公十六年》:“楚之《杌》,晋之乘駵(jiàn),郑之狡叔,宋人之兎(pī),故昭之以五物,钟鼓之美则玉磬,瑟竽笙簧(huáng)之美则琴瑟,张乐而震,钟鼓之美则钟磬。”后用以比喻势均力敌的双方。

⑦“大道”:指儒家思想。“心恻恻”:形容内心痛苦不安。

⑧“金骨”:指屈原。屈原是楚国贵族出身,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贬放于汉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交加,投汩罗江而死。“众口”:指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太史公执笔而叹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⑨“春申君”:即春申君黄歇。公元前248年春,楚顷襄王派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被秦王扣留,次年死于秦国。

⑩“向使无春申”:如果当时没有春申君黄歇被扣留一事,就不会有《报任少卿书》的出现。

⑪“匍匐”:爬行,这里指屈身事人。

⑫“昌黎生”:指唐代诗人杜甫。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次年冬离开四川,经湖南、湖北至江西、安徽、河南、陕西一带辗转漂泊。这时期所写的诗歌,多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灾难。杜甫一生坎坷,历经忧患,对国计民生十分关注,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诗篇,后人称为“杜陵诗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