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路沙晴不起风,长干寺里访卢鸿。
瓦棺已失维摩样,画壁他年看月桐。

【注释】

秋路:指秋天的路。

长干寺: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卢鸿,唐代诗人,字鸿渐。

瓦棺:用瓦片制成的棺材。维摩样:即维摩诘像,相传为南朝宋时画家顾恺之所画。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九月十一日访友,天已傍晚,友人不在,只好在寺中观画壁而归。

“秋路沙晴不起风”,是说秋日下午的天气很晴,路上的沙土也干燥得一点也没有起风的迹象。

“长干寺里访卢鸿”一句点明诗人是在长干寺中访问卢鸿,也就是作者的朋友。长干寺,在江苏南京江边,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后历代屡有兴废,唐末重建,至德宗贞元五年(789年)毁于火。卢鸿,唐朝僧人,姓经名鸿,字鸿渐,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他早年出家,曾到过长安,后来隐居在长干寺,以修禅悟道为主,兼写佛经,他的《续高僧传》等书都很有名,对后世影响较大。卢鸿晚年退居长干寺,所以作者称他为“卢鸿”。

“瓦棺已失维摩样”一句说长干寺里的那口瓦棺(古代的一种棺材)已经没有了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了。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擅长人物、佛像、禽鸟、山水等绘画。他曾画过一幅著名的《维摩诘像》。这幅画现在不知在什么地方。

【译文】

秋天的路上没有风沙尘土飞扬,长干寺里拜访了卢鸿。

那一口瓦棺已经没有了顾恺之画的维摩诘像(维摩诘是印度的一个和尚,据传说他善于讲经说法,人们称他是“维摩诘”,意思是说他讲的道理深奥难懂),以后你再来观赏画壁的时候,一定要看看月桐的画!

这首诗写得很含蓄委婉,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意思,而是通过访友和观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秋日下午的天气很好,路上也没有风沙尘土。这就表明诗人并没有急于离开朋友,而且从“秋路沙晴不起风”一句可以想象,这应该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后两句写自己来到长干寺,见到的卢鸿,并且谈到了他与顾恺之有关的故事。这样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卢鸿,而把自己的感情隐藏起来了。最后两句是说,以后你再来欣赏那幅画壁的时候,一定要看看月桐的画。这又是一转,由卢鸿转到自己,又把话题引向了自己的感情上来,使全诗显得十分曲折委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