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车何啍啍,驾出城东门。
城小州事殷,应答民力烦。
夕驱荒庄北,香山含半醺。
莽然百里内,宿草蔓平原。
前经石桥阻,始见鸡狗喧。
又闻衡门下,儿童诵王言。
土儒不识字,训解失本源。
下车使之前,父老咸骇奔。
重为正讹舛,钦哉期勿谖。

宿州

我车何啍啍,驾出城东门。

城小州事殷,应答民力烦。

夕驱荒庄北,香山含半醺。

莽然百里内,宿草蔓平原。

前经石桥阻,始见鸡狗喧。

又闻衡门下,儿童诵王言。

土儒不识字,训解失本源。

下车使之前,父老咸骇奔。

重为正讹舛,钦哉期勿谖。

【注释】

《宿州》是唐代诗人韦应物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春天在赴任途中所作。诗的首联写诗人从城南门出发去宿州,心情十分激动,一路上车夫驾车奔驰,马嘶人喊,车声马鸣,一路风尘仆仆,尘土飞扬。颔联写宿州城虽小,但州政繁忙,百姓劳苦不堪。颈联写诗人驱车向北行进,经过一片荒凉的田野,只见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半边天际。尾联写诗人经过一座石桥,才看见有人家,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尾联两句写诗人到达宿州后的情景,他下车步行去拜访州官,一路上看到州里的老百姓都很惶恐害怕。中间两联写诗人初至宿州时所见所闻。“夕驱荒庄北,香山含半醺。”写诗人驱车向北行,经过一片荒凉的田野,只见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半边天际;“莽然百里内,宿草蔓平原。”写诗人来到宿州境内,只见百里之内都是一片荒野,野草长满了原野。这两句写诗人到达宿州后所看到的景象。“前经石桥阻,始见鸡狗喧。”写诗人来到一处,见到前面有座石桥,才看见有人家。“又闻衡门下,儿童诵王言。”写诗人来到另一处,听到有人在衡门下面读书,便知道这里住的是书香门第,于是便听孩子们背诵《诗》《书》,说:“这是天子的命令。”这里写诗人到了宿州之后所看到的情景:一座石桥挡住了去路,才看到人家;又听到有人在衡门下读书。“又闻衡门下,儿童诵王言。”这句写诗人到了另一处,听到有人在衡门下面读书,便知道这里住的是书香门第,于是便听孩子们背诵《诗》《书》,说:“这是天子的命令。”这句写出了诗人对于当地居民的尊敬之情。“土儒不识字,训解失本源。”写当地读书的人虽然读了许多书,但都不识字,他们的解释都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下车使之前,父老咸骇奔。”写诗人刚一下车,就看到乡亲们都很惊慌地跑开。“重为正讹舛,钦哉期勿谖。”写诗人发现当地人对《王命》,竟然没有正确的解释和讲解,感到很惊讶,希望他们不要忘记。“钦哉期勿谖”意为:“你要认真听从我的劝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