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山水闽中雄,诸峰北来开巃嵷。
一溪发源深莫极,环绕却与诸山逢。
山根倒插溪水碧,山霭冥冥溪树失。
鸹鸧鸂䳵啼向人,四面波光山月出。
美人有时坐溪边,竹竿袅袅牵春烟。
腰间笭箵兴自好,日暮吟对江花前。
我亦平生称钓翁,十年避地沧溟东。
他时倘慕三花树,万里来寻烟雾中。
【注释】
环溪钓处:指钓鱼台。陈宪佥:即陈宪,字宪卿,号宪庵,明末福建长乐人。明代名臣、学者,官至兵部右侍郎,因直言进谏被革职为民。后流落江湖,寄食于渔家。
长乐山:在福建省福州市东郊。山水:形容山峰秀丽。闽中:指福建地区。雄:雄伟壮观。北来:向北而来。巃嵷(jùn péng):山峰重叠,高峻险拔的样子。发源:水流开始的地方。深莫极:水流深远无边无际。环绕:环绕着。却与诸山逢:却又和周围的群山相逢。倒插:倾斜。溪水碧:溪水的清澈碧绿。冥冥:模糊不清。鸹鸧鸂鶒(kē chǎn zhèn)啼:即鸱鸮鸟,鸣声凄厉。向人:对着人。波光:水波泛出的光亮。山月出:从山林里透出的月光。美人:诗人自指。有时坐溪边:常常坐在溪边。竹竿袅袅:用竹做的钓杆轻轻摇曳的样子。笭箵(wěi yì):一种用来盛酒的器具。兴自好:兴致很好,爱好自然。兴:兴致,爱好。好:这里作动词用。日暮吟对江花前:日落时对着江边的花朵吟诵。对:面对,面对着江边。江花:江边的花,这里指垂柳。
【译文】
福州的长乐山脉风景优美,群峰巍峨壮丽,从北方逶迤而来的高山重叠耸立,山势高峻而陡峭。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水从山涧深处发源,绕过群山之后,又与周围的山峰相逢。清澈碧绿的溪水倒映着山根,朦胧中看不见了,四周弥漫着雾气,溪边的树影也变得模糊了。鸱鸮鸟的叫声悲切凄厉地响彻云霄,四面的波浪闪烁着光芒,月光从山上透出来照亮了整个江面。美人时常坐在溪边,悠然自在地垂钓。手持竹竿轻轻地摇晃着,享受着春日的气息。腰间的酒葫芦里盛满了美酒,心中充满了喜悦,独自吟诵着诗篇。我也常以垂钓为生,隐居避世于沧溟之东,十年间远离尘嚣。他时如果有人仰慕三花树,我就愿意万里迢迢地寻找他,与他一起在烟雾中寻访那幽静的隐居之地。
【赏析】
《环溪钓处》是一首咏景之作。作者借景抒情,借景说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高旷清远,令人心旷神怡。全诗语言平实,意象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
开头两句写山之美。“长乐山水”句交代了地点,“诸峰北来”句点明了山势,“巃嵷”句描绘了山势的高大险峻。接着,以“一溪发源”句过渡到描写溪水。“环溪钓处”四句写钓者之趣。钓者身处绝佳环境,心情十分舒畅,于是便有闲情逸致欣赏眼前的景色。这四句中,“环”字、“却”字、“山根”句、“山霭”句、“鸟啼”句、“溪水”句、“笭箵”句均用动词或形容词构成短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钓者的闲适、惬意之情。
以下六句写钓者的活动。“美人有时”句写美人之闲雅,“竹竿袅袅”句写竹竿之飘逸,两句都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生命。“日暮吟对江花前”写诗人的垂钓情景。“吟”字写出了垂钓时的心境;“江花”则暗示了时间——傍晚;“前”字更显出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珍惜,同时也表明了他此时的愉悦心情。这几句中,“日暮”、“江花”、“吟对”等词语均用得很妙,不仅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诗人的心情更加轻松愉悦。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述。“我亦平生称钓翁”,诗人说自己一生都以垂钓为乐,“沧溟东”句则表明自己已经隐居于沧海之东。“倘慕三花树”句,诗人设想未来某日,如果有人仰慕他的三花树般的隐逸生活,那么他就愿意不远万里地去拜访这位知己。整首诗语言平实流畅,意境清远,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