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桑虽云盛,不及吴中繁。
越女卖钗钏,仅可完蚕山。
如斯苦拯救,良亦可悯怜。
如何野蚕种,孳息多今年。
曳丝满郊郭,食叶留其觔。
叶叶如虫网,枝枝垂钓缗。
涎缕无所用,胶衣黏头巾。
过者苦拂拭,桑女交攒颦。
提筐往西园,空手归东邻。
即欲贸钗珥,有钱无桑村。
嗟彼机上杼,秋来鲜闻声。
匪来犹可说,国输良有程。
衣食无二理,蠹衣与食均。
尝闻捕蝗法,及此同瘗焚。

这是一首描绘蚕桑生产与农民生活的古诗,通过对比越中的桑树茂盛和吴地的蚕丝繁盛,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野蚕
  • 译文:野蚕。
    注释:诗的开头直接提到了“野蚕”,这是诗的主题之一,接下来会展开讨论。
  1. 越桑虽云盛,不及吴中繁
  • 译文:虽然越地的桑树也很茂盛,但是还是无法与吴地相比。
    注释:这里用“云盛”来形容越地的桑树非常茂盛,而“不及”则表示越地的桑树虽然茂盛,但还比不上吴地的繁密。
  1. 越女卖钗钏,仅可完蚕山
  • 译文:越地的女子卖掉钗钏,只是为了能够完成蚕山的工作。
    注释:这里的“卖钗钏”指的是出售女子的饰品,如头饰、首饰等,“完蚕山”则是指完成养蚕的任务。
  1. 如斯苦拯救,良亦可悯怜
  • 译文:这样的艰苦劳作,确实值得同情和怜悯。
    注释: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越地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情,认为他们为了生计需要这样辛苦的工作。
  1. 如何野蚕种,孳息多今年
  • 译文: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野蚕种,却在今年繁殖得如此旺盛。
    注释:这里提到了野蚕的来源不明,但繁殖得非常快速,导致今年的情况异常。
  1. 曳丝满郊郭,食叶留其觔
  • 译文:蚕丝到处都是,吃叶子留下筋。
    注释:这里描述了蚕在生长过程中的情景,蚕会在叶子上留下筋。
  1. 叶叶如虫网,枝枝垂钓缗
  • 译文:每一片叶子都像虫子的网,每一根枝条都像钓鱼的线。
    注释: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作虫子的网,枝条比作钓鱼的线。
  1. 涎缕无所用,胶衣黏头巾
  • 译文:涎水拉长了也没有地方用,胶水粘在头上缠住了发髻。
    注释:这里描述了一种无奈的状况,蚕涎可以制作蚕丝,但在这里并没有被利用。而胶水粘头发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1. 过者苦拂拭,桑女交攒颦
  • 译文:走过的人因为要拂去桑树叶上的蚕丝而苦恼,桑树旁的女人互相擦肩而过皱起了眉头。
    注释:这里描述了人们对于蚕丝的困扰,以及桑树旁女人的生活状态。
  1. 提筐往西园,空手归东邻
  • 译文:提着篮子向西园走去,两手空空回到东边的邻居家。
    注释:这里描绘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提着篮子到西园采摘桑叶,然后满载而归。
  1. 即欲贸钗珥,有钱无桑村
  • 译文:即使想要买些钗珥饰品,可是没有钱买桑树。
    注释:这里表达了农民对于金钱的渴望,他们希望能够用钱购买一些饰品,但却没有钱购买桑树。
  1. 嗟彼机上杼,秋来鲜闻声
  • 译文:那织布机的杼轴,到了秋天也很少能听到它的声音。
    注释:这里表达了农民对纺织业的关注,他们希望织布机能够运转起来,为生活带来帮助。
  1. 匪来犹可说,国输良有程
  • 译文:如果不是因为国家的需求,我们还可以谈论这些;现在国家需要输送物资,我们的工作才有目标。
    注释:这里表达了农民对于国家需求的认识,他们知道现在是为国家输送物资的重要时期。
  1. 衣食无二理,蠹衣与食均
  • 译文:衣食两不误,衣物和食物都是一样重要。
    注释:这里强调了农民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他们希望衣物和食物都能得到满足。
  1. 尝闻捕蝗法,及此同瘗焚
  • 译文:曾经听说有捕捉蝗虫的方法,但现在这种做法也被用于销毁蝗虫。
    注释:这里描述了农民对待蝗虫的态度变化,过去可能只是简单地消灭蝗虫以保护庄稼,而现在则是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来处理蝗虫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