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峰,北高峰。遮空矫翼非一凤,夹江赴饮驰两龙。
此山何年别天目,却走钱塘宛相逐。瑞霭朝朝郁以茐,秀色家家纷可掬。
陆生年少气逸群,结屋两峰高入云。读书不能石床冷,攘臂欲取朱袍殷。
峰下曾经驻鸾辂,青松十里栽南渡。灵气不磨鬼所护,文章要使江山助。

南高峰,北高峰。遮空矫翼非一凤,夹江赴饮驰两龙。

此山何时别天目,却走钱塘宛相逐。瑞霭朝朝郁以茐,秀色家家纷可掬。

陆生年少气逸群,结屋两峰高入云。读书不能石床冷,攘臂欲取朱袍殷。

峰下曾经驻鸾辂,青松十里栽南渡。灵气不磨鬼所护,文章要使江山助。

译文:

南高峰,北高峰,山峰高耸直插云端,不是一只凤凰就能飞得上去的,而是两条龙正在夹着江水奔腾而去。

这山从何时起就离开了天目山,现在又来到钱塘,好像一直相随在左右。每天早晨,山上弥漫着一层浓雾,景色非常幽静;山下的人们也争相到这山上来观赏,欣赏它的美丽风光。

陆生的年纪很轻,但志向远大,气质不凡,他选择在这两座高峰上建起了自己的居所,与世隔绝,专心学习。他的书房中没有石床可以供他清心寡欲地阅读,但他仍然挥舞手臂,想要取得功名。

峰下曾经有鸾辂停留过,那青松十里长满南渡。这里的灵气不会受到鬼怪的影响,这里的文章会帮助江山更加繁荣昌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南高峰和北高峰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两座山峰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南高峰,北高峰”,直接点明了诗题中的“二峰篇”主题,即南、北两个高峰。接着,诗人用“矫翼非一凤,夹江赴饮驰两龙”来形容南、北两个高峰的特点。其中,“矫翼非一凤”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高耸入云,“夹江赴饮驰两龙”则形象地描绘了两座山峰如同两条龙般奔腾向前的景象。

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进一步描绘了两峰的独特之处。他说:“此山何年别天目,却走钱塘宛相逐。”这里的“别天目”可以理解为离开天目山,而“却走钱塘”则表示这两座山峰又回到了钱塘。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两座山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更突出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陪伴。

在第三、四句中,诗人再次强调了两座山峰的自然美景。他说:“瑞霭朝朝郁以茐,秀色家家纷可掬。”这里的“瑞霭”指的是山上的云雾,“茐”是一种植物,常用于形容山间的景色。整句话的意思是说,每天早晨山上都弥漫着一层浓雾,景色非常美丽;山下的人们也争相到这山上来观赏,欣赏它的美丽风光。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诗人对陆生的描绘。他说:“陆生年少气逸群,结屋两峰高入云。”这里的“气逸群”形容陆生的气质非凡,“结屋两峰高入云”则表示陆生选择了这两座高峰作为居住地,与世人隔绝,专心学习。他的书房中没有石床可以供他清心寡欲地阅读,但他仍然挥舞手臂,想要取得功名。

在最后一句中,诗人又转向了对山景的描写。他说:“峰下曾经驻鸾辂,青松十里栽南渡。”这里的“驻鸾辂”可以理解为皇帝曾经在这里停留过,而“青松十里栽南渡”则表示山上的青松种满了整个南渡,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成功地展现了南高峰和北高峰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魅力。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