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张新燕,攀鳞忆往时。
重来散花处,更是聚星期。
玉佩皆鹓侣,金河即凤池。
独怜丘壑质,还复接芳仪。

注释:

  1. 庚子岁:指的是庚子年,即乾隆三十一年。海印寺:位于今浙江绍兴市,是一处著名的古刹。再举同年会:再次举办同乡会聚的活动。纪事四首:这是一组描写海印寺再次聚集同年的诗。
  2. 伐木张新燕:砍伐树木,搭建新的屋舍。燕子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常被用来比喻朋友或邻居。
  3. 攀鳞忆往时:攀着鱼鳞回忆过去的时光。鳞,指鱼的鳞片,也常用来形容人的外貌,如“鱼鳞之文”。这里比喻与过去的老朋友相聚。
  4. 重来散花处:再次来到这个地方。散花,通常是指寺庙中为庆祝佛诞而进行的洒花仪式,这里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庆典活动。
  5. 更是聚星期:这里可能是对“聚星期”一词的误用或翻译上的误差。在古代汉语中,“聚星期”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表达方式,因此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解释。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这里的“更”字可能是表示时间上的递进或延续。
  6. 玉佩皆鹓侣:玉佩,指佩戴在身上的玉制饰品,也用来象征地位和身份。鹓侣,原指鹓鸟的同伴,这里比喻同辈的人。
  7. 金河即凤池:金河,指河流中的金子,也用来象征贵重、珍贵之物。凤池,指的是皇帝身边的禁苑,也用来比喻尊贵的地位或荣誉。
  8. 独怜丘壑质:独自欣赏大自然的质朴之美。丘壑,指山丘和壑谷,泛指自然景观。
  9. 还复接芳仪:再次接受美好的礼仪或欢迎。芳仪,指美好的东西或礼仪。
    赏析:
    这首诗是乾隆三十年(1765年)作者再次拜访海印寺时的感怀之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海印寺以及当年同窗好友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第一句“庚子岁海印寺再举同年会纪事四首”,直接点明了这首诗的背景和主题。庚子年,即乾隆三十一年,作者再次回到海印寺参加同乡会聚的活动。这是一次难得的聚会,也是一次对友情和过往岁月的回顾和感慨。

第二句“伐木张新燕,攀鳞忆往时”,描绘了一幅热闹而又怀旧的场景。伐木张新燕,意味着搭建新的居所,迎接新的伙伴。攀鳞忆往时,则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感慨。这里的燕子,既象征着朋友之间的情谊,也寓意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第三句“重来散花处,更是聚星期”,进一步描绘了海印寺的热闹场景。散花,通常是指寺庙中为庆祝佛诞而进行的洒花仪式,这里也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庆典活动。聚星期,虽然不是标准的成语,但可以理解为再次相聚的时刻。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再次回到海印寺的期待和喜悦。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他对这次聚会的感受和思考。玉佩,象征着高洁和尊贵。鹓侣,代表着志同道合的朋友。金河,则代表了尊贵的地位或荣誉。这些词语都暗示了作者对这次聚会的重视和期待。同时,诗人也通过这些词汇,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反思。

最后两句“独怜丘壑质,还复接芳仪”,则是诗人对这次聚会的总结和展望。丘壑,指的是自然景观中的山丘和壑谷,代表着朴实无华的美。芳仪,则代表着美好的事物或礼仪。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海印寺再次聚会的描述,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反思,表达了他对于生命真谛的追求和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