帷中运策九州清,共说留侯在汉京。
赐第近连平乐观,入朝新给羽林兵。
儒生东阁承颜色,酋长西蕃识姓名。
却望上台多气象,年年长傍紫宸明。
【注释】
张相公寿诗:为某(张)公祝寿的诗。
帷中运策九州清,共说留侯在汉京:帐幄之中(帷中)运筹帷幄,谋划国事,使国家清明;大家都说,像张良一样有才智的人,都在汉朝的京都长安。
赐第近连平乐观:皇帝赏赐给他的住宅(第),靠近京城的平乐观。
入朝新给羽林兵:入朝拜见皇上时,新被授予的羽林军士兵。
儒生东阁承颜色,酋长西蕃识姓名:儒生们(东阁)侍奉他(指张公),酋长们(西蕃)认识他的名姓。
却望上台多气象,年年长傍紫宸明:遥望着高高的宫台(台上),那里有许多壮观的景象出现;每年都能长伴皇帝左右(傍紫宸),享受皇家的荣华富贵。
【赏析】
《张相公寿诗》是唐玄宗为宰相姚崇、宋璟等人所写的祝寿诗篇。此诗首句点出二人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接着写他们辅佐君王有功于国。次联又写他们受宠之隆。三联又写他们受人敬爱之盛。末联写他们在朝廷上受到人们的尊重。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这首诗以赞颂宰相之功为主调,从不同角度歌颂了他们的功绩。开篇即点出二位相爷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帷中运策九州清,共说留侯在汉京。”这是说,他们在帷幄之中运筹帷幄,谋划天下,使国家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运策”一词,既写出他们运筹帷幄之能,又突出了他们为国家治理大事的能力。“留侯在汉京”,这里借“汉京”指代长安。长安是西汉的都城,长安与洛阳同为东汉时的两大都城。诗人用“汉京”来称长安,是希望两位宰相继续发扬光大汉家功业,让大唐王朝繁荣昌盛。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对二人最具体、最有力的赞颂。
颔联“赐第近连平乐观,入朝新给羽林兵。”两句是说,皇帝赐给他们住宅,使他们住得离皇宫很近,方便出入;而他们一旦入朝拜见皇帝,皇帝就新授予他们羽林军士兵。“赐第”与“入朝”都是皇帝对他们的恩宠;“赐第”表明他们得到皇帝的亲近,“入朝”则表明他们受到皇帝的重视。这两句话既写出了他们的荣耀,又显示出皇帝对他们的信任。
颈联“儒生东阁承颜色,酋长西蕃识姓名”两句是说,许多儒生们都在东阁侍奉他(指张公),许多酋长们都认识他的姓名。“东阁”指的是翰林院,这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儒生”则是文臣的代表。这两个人在这里都是作为皇帝身边的重臣出现的。“承颜色”是指他们能够受到皇帝的青睐。“酋长”则指边疆地区的首领。他们在这里都是代表少数民族的。这两个人在这里都是作为皇帝身边的重臣出现的。“识姓名”,说明他们被人们所熟知。“酋长”在这里指的是吐蕃的首领,吐蕃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这两个人在这里都是作为皇帝身边的重臣出现的。
尾联“却望上台多气象,年年长傍紫宸明”两句,意思是说,远远地望去,朝廷上有很多壮丽的景象;每年都能长伴皇帝左右,享受皇家的荣华富贵。“上台”、“紫宸”是皇帝所在之处。这两句既写出了他们的地位尊贵,又表明皇帝对他们的宠爱。这两句话既写出了他们的荣耀,又显示出皇帝对他们的信任。
此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它以赞颂宰相之功为主调,从不同角度歌颂了他们的功绩。开篇即点出二人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帷中运策九州清,共说留侯在汉京。”这是说,他们在帷幄之中运筹帷幄,谋划天下,使国家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运策”一词,既写出他们运筹帷幄之能,又突出了他们为国家治理大事的能力。“留侯在汉京”,这里借“汉京”指代长安。长安是西汉的都城,长安与洛阳同为东汉时的两大都城。诗人用“汉京”来称长安,是希望两位宰相继续发扬光大汉家功业,让大唐王朝繁荣昌盛。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也是对二人最具体、最有力的赞颂。
颔联“赐第近连平乐观,入朝新给羽林兵。”两句是说,皇帝赐给他们住宅,使他们住得离皇宫很近,方便出入;而他们一旦入朝拜见皇帝,皇帝就新授予他们羽林军士兵。“赐第”与“入朝”都是皇帝对他们的恩宠;“赐第”表明他们得到皇帝的亲近,“入朝”则表明他们受到皇帝的重视。这两句话既写出了他们的荣耀,又显示出皇帝对他们的信任。
颈联“儒生东阁承颜色,酋长西蕃识姓名”两句是说,许多儒生们都在东阁侍奉他(指张公),许多酋长们都认识他的姓名。“东阁”指的是翰林院,这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儒生”则是文臣的代表。这两个人在这里都是作为皇帝身边的重臣出现的。“承颜色”是指他们能够受到皇帝的青睐。“酋长”则指边疆地区的首领。他们在这里都是作为皇帝身边的重臣出现的。“识姓名”,说明他们被人们所熟知。“酋长”在这里指的是吐蕃的首领,吐蕃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这两个人在这里都是作为皇帝身边的重臣出现的。
尾联“却望上台多气象,年年长傍紫宸明”两句,意思是说,远远地望去,朝廷上有很多壮丽的景象;每年都能长伴皇帝左右,享受皇家的荣华富贵。“上台”、“紫宸”是皇帝所在之处。这两句既写出了他们的地位尊贵,又表明皇帝对他们的宠爱。这两句话既写出了他们的荣耀,又显示出皇帝对他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