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囊前日奏边书,皂帽何时掩故庐。
鸣剑岂知孤愤切,请缨争笑少年疏。
自甘淡泊看松菊,耻学浮沉逐里闾。
春日黄鹂西涧草,忆君归去灌园初。

诗句:赤囊前日奏边书,皂帽何时掩故庐。

译文:你的信函如同赤色的信封,在前方已经奏报边疆的战报,现在你何时能掩住你的旧居?你的剑鸣响却不知我心中的孤愤之切,你的请缨之举却让人笑我年少疏狂。你自甘淡泊看松菊,耻学浮沉逐里闾。春日黄鹂西涧草,忆君归去灌园初。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唐顺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胡柏泉的深情厚谊,以及他对友人人生道路的关心与期待。诗中通过描绘胡柏泉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展现了他的人生轨迹和精神风貌。

首句“赤囊前日奏边书”,描绘了胡柏泉曾经为国家效力的情景,他的赤红的信函如同战场的号角一般,传递着前线的消息。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胡柏泉的勇气和忠诚,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第二句“皂帽何时掩故庐”,则是诗人对于胡柏泉的现状的感慨。他曾经为了国家的需要而离开家乡,如今又回到了他的故居。这里的“皂帽”指的是古代官员的帽子,象征着地位和身份,而“掩故庐”则意味着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归平静。这句诗反映了胡柏泉人生的起落和变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人生归宿的关切。

第三句“鸣剑岂知孤愤切”,揭示了诗人对胡柏泉内心情感的理解。他曾经因为国家的需要而挥剑出征,但现在他的内心却是孤独和愤怒的。这里的“孤愤”指的是内心的痛苦和不平,而“鸣剑”则是指他的行动和决心。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胡柏泉复杂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最后一句“自甘淡泊看松菊”,则是诗人对于胡柏泉人生态度的评价。他虽然曾经历过风风雨雨,但仍然选择了一种淡泊名利、安于平淡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松菊”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松树和菊花,象征着坚韧和高洁的品质。这句诗不仅赞美了胡柏泉的人生哲学,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胡柏泉的描绘和议论,展现了他的人生轨迹和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怀和期待。诗中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