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传经发已斑,寄身精舍渺人寰。
苔边屦迹堪盈户,花外钟声正掩关。
骤觉海潮生静夜,却随仙梵响空山。
先生嘿嘿隐几坐,试问诸生醒梦间。
次叶师与诸生讲书钟楼寺闻钟作
早岁传经发已斑,寄身精舍渺人寰。
苔边屦迹堪盈户,花外钟声正掩关。
骤觉海潮生静夜,却随仙梵响空山。
先生嘿嘿隐几坐,试问诸生醒梦间。
【译文】:
年轻时传道授业,已经白发苍苍;寄身于佛寺之中,仿佛远离人世。
门前的青苔上留下了我的足迹,门外的鲜花映衬着他的身影。
突然听到钟声在寂静的夜晚响起,随即伴随着仙音在空山回荡。
师子默然端坐,试探着学生们是否还在梦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在钟楼寺内讲学的情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语言,展现了老者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诗的开头两句“早岁传经发已斑,寄身精舍渺人寰”表达了诗人早年投身教育事业,如今白发苍苍仍坚守教职的感慨。这里的“寄身精舍”指的是寄身于佛寺中的僧侣生活,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而“渺人寰”则表示他身处佛寺,远离尘世。
第三句“苔边屦迹堪盈户,花外钟声正掩关”描绘了诗人在佛寺中的生活状态。他的鞋印布满了苔藓,足见他在此居住的时间之久;同时,门外的钟声传来,又似乎将他从喧嚣的世界中带回到宁静的寺院中。这里的“苔边”“花外”等意象,既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又增添了诗意。
第四句“骤觉海潮生静夜,却随仙梵响空山”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在佛寺中的体验。在寂静的夜晚,突然听到海潮的声音,这似乎是诗人的错觉。然而,当他听到来自空山深处的梵音时,他似乎又回到了现实世界。这里的“海潮”和“梵音”都是诗人在佛寺中的独特感受。
最后一句“先生嘿嘿隐几坐,试问诸生醒梦间”则是全诗的高潮。在这里,诗人以一种轻松的语气向学生们提问:“先生(指自己)嘿嘿隐几坐,试问诸生(指学生们)醒梦间。”这句话既是一种自问自答的表现手法,又巧妙地将诗人与学生们置于同一时空之中,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佛寺中的生活状态和体验。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