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愁见海氛迷,抱拙空知卧一溪。
秋尽龙蛇还起陆,月明乌鹊正惊栖。
儒冠本不闲军旅,肉食谁能念藿藜。
对子杞忧方一写,明朝车马又东西。

【注释】

感时:感叹国事。海氛:指海贼。卧一溪:隐居在溪边。

秋尽:深秋结束。龙蛇:比喻人,这里指文人。起陆:从水中上岸。

肉食:指当权者,也指剥削者。藿藜:用豆茎和叶制成的食物,比喻穷人吃的粗劣饭食。

杞忧:忧虑国家安危。方:正。写:写作、作诗。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所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诗人因战乱流离转徙而居蜀,目睹国难,深感忧愤。这组诗共七首,每句皆对偶,但各句所表达的内容不同;第一首抒发对时局的忧虑;第二首描写深秋时节文人隐逸的生活情景;第三首批评了统治者不体恤人民疾苦;第四首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第五首则以“杞忧”自比,写出了自己为国事担忧的心情;第六首描绘出自己生活艰难的处境;第七首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此组诗语言质朴通俗,感情真挚深沉,风格沉郁顿挫,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内容。

【译文】

面对时世感到忧愁,看到敌寇侵扰,我不知怎么办才好,只好抱拙守愚,隐居在溪边。

深秋过去了,文人墨客又纷纷从水里上岸来了。月明之夜,乌鹊在树上惊叫不停。

儒生本不擅长军旅之事,吃肉的人怎能了解百姓吃糠菜之苦呢?

你给我写信说,朝廷大臣中有人想与我结亲。

朝中大臣中有人想与我做儿女亲家,我担心的是他们不能体恤百姓的疾苦。

如果朝廷大臣中有人能与我一起忧国忧民,那该多好啊!

【赏析】

此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组诗共有七首,每句都是对偶句,但各诗句所表达的内容并不相同。其中前三首是抒写忧国之情的,后四首则是抒发忧民之情的。全诗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处境来表达忧国忧民的感情。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他在安史之乱中曾一度避乱梓州(今属四川),后又迁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公元762年冬,他来到成都草堂定居,过着相对安定清贫的生活,但仍心系天下苍生,关心国家大事。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第一首开头两句是感慨时事,对国家的前途表示忧虑。作者看到敌寇侵扰中原,心中十分焦虑,但又不知该如何应对才好。于是只能抱着谦虚的态度,退守到山野之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第二首是写诗人的隐居生活。深秋已过,文人墨客纷纷从水上归来,登上岸滩,观赏着美丽的自然风光。月明星稀,鸟鹊欢叫不停,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然而这种欢乐是短暂的。不久,月落星沉,乌夜啼鸣,令人心惊胆寒。

第三首是写诗人的内心感受。作者身为书生,本来不懂军事,但想到当权的权贵却只知道享乐,根本不顾及百姓的死活,便不免替他们担忧。

第四首是写自己的处境。由于政治上失意,诗人只好远离京城官场,来到僻远的四川。在这里,他虽得到了暂时的安宁,但仍然心怀故都长安,时刻不忘恢复旧物的大志。因此,他时常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希望早日重返故土。

第五首则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关切之情。在信中,杜甫向友人介绍了自己在成都的生活情况,并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他还担心友人的家人会不会因为想念他而受到伤害。

第六首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担忧之情。他认为虽然自己已经离开京城官场,但仍然心系国家大事。如果朝中有大臣能够与他一样关心百姓疾苦的话,那就更好了。

最后一首是杜甫写给一位官员的信。这位官员曾经表示过想要与杜甫结为儿女亲家的想法。杜甫对此感到不安。他认为官员们应该关心百姓的生活,而不是只顾自己享乐。只有那些真正关心民生疾苦的官员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戴和支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