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阁嵯峨倚太清,凭栏一望失尘缨。
西来树影摇金刹,南下烟光绕石城。
丘壑有时归傲吏,乾坤何地著狂生。
坐深月上高台静,片片幽芬落酒觥。
飞阁嵯峨倚太清,凭栏一望失尘缨。
西来树影摇金刹,南下烟光绕石城。
丘壑有时归傲吏,乾坤何地著狂生。
坐深月上高台静,片片幽芬落酒觥。
注释:
飞阁:高耸的楼阁
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
太清:天空,这里代指楼阁所在的高远之地
凭栏:手扶着栏杆
一望:一眼望去
尘缨:尘埃,这里比喻世俗的纷扰
西来:向西而来
树影:树木的影子,这里指树林
摇:摇曳,随风摆动
金刹:佛教寺庙,金色的宝顶
南下:向南而下
烟光:烟雾和阳光
绕石城:环绕着石头城
丘壑:山丘和水沟,这里比喻隐士的高洁
傲吏:傲然自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乾坤:天地之间
狂生:放荡不羁的人
坐深:坐在深深的位置上
月上:月亮高悬
高台:楼阁之上的高处平台
静:安静、平静
幽芬:香气四溢
落酒觥:洒落在酒杯里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秋日同谢九如常振寰二广文饮三台阁漫赋》。诗中描绘了诗人登上三台阁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首句“飞阁嵯峨倚太清”,描绘了三台阁的高耸和壮丽。这里的“太清”可以理解为天空,象征着高远和清朗。诗人通过对飞阁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第二句“凭栏一望失尘缨”,描述了诗人站在飞阁上的景色。这里的“尘缨”可以解释为世俗的纷扰,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他对于名利的超脱和淡泊。
第三至五句“西来树影摇金刹,南下烟光绕石城。丘壑有时归傲吏,乾坤何地著狂生”,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看到的美景。这里的“金刹”和“石城”都是佛教寺庙的象征,诗人用它们来形容周围的景色。而“傲吏”和“狂生”则是诗人对那些不拘小节、自由自在生活的人的赞誉。这些形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最后两句“坐深月上高台静,片片幽芬落酒觥”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他独自坐在高台上,静静地欣赏着月光下的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这里的“幽芬”可以理解为花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而“落酒觥”则暗示了诗人在饮酒时的心情。他享受着这份宁静和自由,仿佛融入了大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