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锡篱边日欲斜,遗将破衲冷霜华。
远公旧在渊明社,释氏应拈隐逸花。
不分禅心常寂寞,故教秋色满袈裟。
何当收向维摩室,笑指诸天落晚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共四首。以下是逐句的释义与赏析:
第一首
飞锡篱边日欲斜,遗将破衲冷霜华。
- 飞锡篱边:在篱笆边上放飞着僧人的锡杖,暗示了诗人身处幽静的山林之中,远离尘嚣。
- 日欲斜:太阳即将落山,描绘出一幅黄昏时分的画面,增添了几分寂寥与宁静。
- 遗将破衲冷霜华:僧衣破旧,如同被寒霜覆盖,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繁华的超脱与淡泊。
第二首
远公旧在渊明社,释氏应拈隐逸花。
- 远公:指晋朝的高僧慧远,他在庐山创立东林寺,与陶渊明有深厚的交往。
- 渊明社:陶渊明曾隐居在彭泽县,自称为“五柳先生”,这里的“渊明社”暗指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 释氏应拈隐逸花:佛教中讲究出世,而隐逸则是追求心灵的自由,这里用“拈”字形容佛家对于隐逸之花的偏爱。
第三首
不分禅心常寂寞,故教秋色满袈裟。
- 不分禅心常寂寞: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与禅宗修行的境界相呼应,禅宗强调的是内心的清净,而非外界的喧嚣。
- 故教秋色满袈裟:秋天的景象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秋色不仅是指自然的景色,也象征着诗人心境的沉静和超脱。
第四首
何当收向维摩室,笑指诸天落晚霞。
- 维摩室:指的是佛教经典《维摩诘经》中记载的维摩居士所居之处,象征着智慧和修养。
- 笑指诸天落晚霞:诗人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世间的纷扰,就像诸天中的神仙一样,从容地欣赏晚霞的美丽。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禅宗和佛教文化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比世俗的繁华与内心的平静,表达了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佛教文化的元素,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