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萧萧露气凝,不堪江畔送名僧。
浮杯忍作无期别,说法谁参最上乘。
满路凄风闻宝磬,一天残月梦金陵。
悬知锡杖重来处,传得南宗几佛灯。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徐熥的作品《送良上人还金陵静海寺》,诗中表达了深深的不舍和对友人的期许。接下来,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每一句:

  • 首句“枫叶萧萧露气凝”: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枫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露水凝聚在树叶上,形成一层薄薄的霜。这种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清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 第二句“不堪江畔送名僧”:诗人不忍心在江边送别这位名声显赫的僧人,因为他知道这次分别可能是永远的。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和对分离的无奈。

  • 第三句“浮杯忍作无期别”: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共饮的情景,酒杯漂浮在水面上。这里的“忍”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不舍。他们可能已经饮尽杯中酒,但仍然不忍分离,因为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相聚了。

  • 第四句“说法谁参最上乘”:反映了诗人对友人修行的期待。他认为,在佛法的最高境界中,应当有人能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这里的“谁参”,即“谁能继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祝愿。

  • 后四句主要描写送别场景:通过描述路上的风景和氛围,加深了这个别离时刻的情感深度。从凄风中的寺庙到残月下的金陵,再到听到宝磬的声音和看到满天的星辰,都渲染了一种深沉而悲伤的氛围。

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意义也值得深入探讨。例如,佛教中的“说法”和“最上乘”都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标,而“锡杖重来处”则暗示了未来可能会有重逢的机会。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表达,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充满情感和哲理的场景。它不仅是对一个具体事件的回忆,更是对人性、友情和修行的一种深刻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徐熥的文学才能以及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