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批鳞今柱史,曾闻制锦旧神君。
洪都太守真堪忆,对酒怜才日未曛。
【解析】
此诗首联“送何侍御谪楚藩司从事因怀范原易李克苍原易旧守洪都克苍先以比部谪楚”,是说何侍御被贬至楚藩司,而作者又想起范原易、李克苍、元易和洪都郡王的事。范原易在南宋初年任荆湖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曾上表请求恢复中原故土,但被降职为右文殿修撰;后调任广东西路转运副使,又被降职为秘书省著作郎。李克苍于绍兴三年(1133)出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次年改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不久又遭贬。元易,即元安礼(1170—1248),字安礼,号清江居士,南宋末年人。曾任福建提点刑狱兼提举茶盐。洪都郡王是宋高宗的养子赵构(1107—1187),曾封长沙郡王。
中间两句“不见批鳞今柱史,曾闻制锦旧神君。”是说:如今再也见不到像当年一样批驳皇帝奏章的忠臣了,只记得过去有一位叫陈亮的大文豪曾当过制诏官。陈亮(1143—1194)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反对和议,主张抗金收复失地,曾上书力主斩张邦昌、杀秦桧等奸贼,并写有《酌古论》《中兴五论》等文章,可惜未被采纳。“制锦”指代的是陈亮,因为“锦”与“经”谐音。“旧神君”指的就是陈亮的谥号“文山”。
最后一句“洪都太守真堪忆,对酒怜才日未曛”,是说:我真怀念那位在洪都做太守的人,因为他能欣赏我的才华,所以常常与我饮酒作乐。“洪都太守”指的是洪州知府张栻(1133—1190),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在洪州任职期间,经常与好友朱熹一起游历名胜古迹,讲学不辍。
【赏析】
全诗共四句,从开头到结尾,诗人都是以回忆的方式写的。首联“送何侍御谪楚藩司从事因怀范原易李克苍原易旧守洪都克苍先以比部谪楚”,“何侍御”“范原易”“李克苍”三人,均为南宋时期因政治原因被贬之人。这几句诗中“谪楚藩司”、“旧守”、“比部”,都是古代官职名称。据史书记载,范原易曾做过荆湖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后来被降职;李克苍也曾做过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后来也遭到了类似的待遇。而“洪都太守”就是南宋后期名儒张栻,他是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师、著名文学家,曾在洪州担任过知府一职。诗人通过回忆这些人的历史事迹,抒发了对当时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感慨。
第二联“不见批鳞今柱史,曾闻制锦旧神君”,“批鳞”,是指君主或上级对臣子的批评意见,这里用来形容那些忠臣受到的打击。“柱史”则是指记史官,这里借指那些忠臣。“曾闻制锦旧神君”,则是说那些曾被贬的大臣们曾因制诏有功而被尊为“神君”。这些被贬的大臣们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他们却因政治原因而遭到了残酷的打击。
第三联“洪都太守真堪忆,对酒怜才日未曛”,“洪都太守”指的是洪州知府张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现在怀念那位在洪都做太守的人,因为我欣赏他的才华,所以常常与他喝酒作乐。这里的“对酒”是指两人在一起饮酒,“怜才”则是对对方的才华表示赞赏。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对友情的珍视。
最后一句“不见批鳞今柱史,曾闻制锦旧神君”,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和担忧。同时,他也表达了对那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人深深的敬意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