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合滩水,浩浩同一声。
余音入松竹,又作竿籁鸣。
文章同元气,随物能赋形。
变化莫可测,刘累难持衡。

【注释】

感怀:感慨。合滩水:指江边沙石与河水相合。浩浩同一声:形容水声很大。余音入松竹,又作竿籁鸣:声音传进山林,使竹子和芦苇都发出声响。文章:这里指诗文。元气:天地间万物的原始生命力。刘累:古代传说中的人名,相传他为黄帝的后代,善于观天象、占星象。难持衡:难以掌握事物的平衡,即变化莫测。

【译文】

长风吹过江边沙石,发出的声音宏大响亮如一阵阵涛声。

余音传入竹林和松林,仿佛竹木在风中摇曳发出簌簌之声,又好像风在摇动竹竿发出飒飒之响。

文章的韵律就像天地间的元气,随物赋形,变幻无穷,令人难以把握。

事物的变化真是不可测量,像刘累那样的人,也难以掌握事物变化的平衡。

【赏析】

这是一首写风入竹林松林,引起各种声响的感怀诗。

首联写长风吹过江边沙石,发出宏大响亮的声音,如同一阵阵涛声。“合滩水”是说江边的沙滩与江水相合,而“长风”则是指那浩瀚无边的长江之风。一个“合”字,写出了江风的威力;一个“浩浩”字,写出了江水之大。这两句以简括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壮阔的长江图景。接下来,诗人把目光转向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物体。他注意到了风声传到竹林和松林时产生的声响。“余音入松竹”,意味着风声传到了竹林和松林之中,它们被这美妙的音乐所陶醉,于是纷纷发出了簌簌之声。“又作竿籁鸣”,则是进一步强调了风声在竹木间所引起的奇妙反响。这里的“竿籁”指的是竹竿发出的声音,“鸣”则是声音的表现。这两句诗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风声、竹木之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风声传遍四方的情景。诗人发现这风声不仅传进了竹林和松林,还进入了其他的领域,比如文坛。“文章”,在这里指的是诗文。“同元气”,指的是诗文的气势与天地间万物的原始生命力相融合。这一联诗通过对诗文与宇宙自然之间联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赞美之情。诗人认为,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人文现象,都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他主张诗歌创作应该顺应这一大趋势,既要关注自然之美,又要捕捉时代之变,从而创作出具有永恒魅力的作品。

颈联进一步展开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悟。诗人认为事物的变化是无法完全掌握的。他借用了一个古代传说中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刘累”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据说他曾为黄帝的后代。然而,他却因过于自信而无法准确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最后,他甚至因为过于固执己见而导致失败。这一典故寓意深刻,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对个人主观判断局限性的认识。

尾联则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思想。诗人指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文学艺术领域,其变化都是无法预测的。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便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成功地表现了风入竹林、松林以及文人墨客心中所引起的各种声响。同时,它也是一首充满哲理性的诗歌,通过对事物变化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创作的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