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江南儒家子,十五学经二十史。
低回欲得圣贤心,浩荡更觅先儒旨。
当时自谓才可重,岂料中年人不用。
白头总得溪上田,手脚生疏不能种。

【注释】江南儒家子:指自己身为江南地区的人。儒: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谓。儒家,即孔子的儒家学说。当时社会风气,认为只有读书人才算得上是儒者。

十五学经二十史:指十五岁时开始学习经书(六艺之一的《易》)和各种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等)。

“低回”二句:《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谓要广博地学习,审慎地思考,明确地判断,坚决地实践。圣贤心:指圣贤的思想和精神。

“浩荡”二句:意谓要广泛地研究先儒的思想。先儒:先于己者。先儒旨:《礼记·经解》中说:“先王之道,斯文也;传曰:‘先王之道,设教而不知所由’,非吾所谓知道者。”指先儒的教义思想。《孟子》:“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指圣人与凡人的共通之处。

当时自谓才可重:当时自以为很有才干,能够被重视。

“岂料”二句:意谓没想到到中年时不被重用。

白头总得溪上田:意谓到了老年还要在溪边种田。白头,指年老。溪上田,泛指乡村的农田。

手脚生疏不能种:意谓因年纪大,手脚不灵活了,无法再从事农业劳动。

【赏析】这首五律诗,是诗人自述一生经历及感慨之作。首联写自己的读书经历及志向;颔联写自己年轻时的抱负;颈联写自己中年时的处境和感受;末联写自己年老后的生活情况。全诗语言平易朴实,却能真切地反映一个读书人的坎坷不平的一生。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表明自己是个读书人的身份。第二句点明十五岁就开始了读书的学习生活。三四两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志向,希望将来能够有成就,达到像圣贤一样的水平,并且还要了解前代圣贤的思想。五六两句进一步说明自己年轻时候的抱负,希望将来能有一番作为。七八两句写自己中年时的处境,感叹自己没有受到重用,只能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最后两句写自己年老之后的生活,只能在乡间种田,已经没有了当年读书人的风采和才华。

这首诗通过写自己的读书经历和处境,表达了自己对于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思考。同时反映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命运和遭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