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前柏树子,佛祖西来意。
了知柏即亭,是名第一义。
【注释】
蟠:盘结。
柏:柏树的种子。
子:指柏树之实,也指果实。
佛祖:即释迦牟尼,印度古称。
西来意:指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了知柏即亭:明白了这个柏树就是那个亭子。
第一义:最基本、最重要的道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蟠柏亭时所做。“蟠柏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风景区内,始建于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因寺内有一株古柏,树根盘曲如龙形而得名。此诗首二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最后以“第一义”三字点题,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柏树及其所在的蟠柏亭的独特见解和深刻体会。
诗的起句用笔简洁明快:“亭前柏树子,佛祖西来意。”诗人把亭前的柏树籽儿比作佛祖从印度西来时携带的圣物——菩提子。“柏子”一词在古代诗文中多用来指代佛家的种子或者佛家的象征,而此处则直接以柏树籽儿比喻佛祖从西方带来的“圣物”。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古人对佛学的熟悉与尊重,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佛学的领悟与理解。
第二句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比喻的意义:“了知柏即亭,是名第一义。”诗人通过对柏树和其所在的亭子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得出了这个结论:“明白了这个柏树就是那个亭子。”这里的“第一义”指的是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道理或真理。诗人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人们应该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为基础去理解和接受其他的事物与道理。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念,如“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上》)等等。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哲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