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逢四海承平日,秩秩宾筵列讲堂。
总谓圣朝兴盛典,要令风化遍遐方。
笙歌间作声音美,俎豆敷陈礼数详。
我忝儒官叨胜会,自惭无德颂陶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赏析,赏析的一般角度为: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

“欣逢四海承平日,秩秩宾筵列讲堂。”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欣喜地遇到天下太平的盛世,排得整整齐齐、端庄肃穆的宴席摆在宽敞明亮的讲堂里。

“总谓圣朝兴盛典,要令风化遍遐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总认为圣上开创了盛大的典章,想要使美好的风气遍及四方。

“笙歌间作声音美,俎豆敷陈礼数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乐队奏起美妙的乐曲,歌声和谐动听;祭祀用的器皿和祭品陈列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我忝儒官叨胜会,自惭无德颂陶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参加这样的盛会感到惭愧,自己没有德才来歌颂尧舜时代的贤君圣主。

【答案】

译文:

我们有幸在四海升平的时候,享受着丰盛的盛宴摆满整个殿堂(堂)。我们总以为圣上开创了盛大的典章,想要使美好的风气遍及四方。乐队奏起美妙的乐曲,歌声和谐动听;祭祀用的器皿和祭品陈列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我们这个地位卑微的官员参加这样的盛会我感到惭愧,自己没有德才来歌颂尧舜时代贤明的君王。

赏析:

首联写宴会的盛况。诗人用“欣逢”二字,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喜悦之情。“四海承平”指天下安定无事,“秩秩”是整齐的意思,“宾筵”即宴席,“列讲堂”指摆满了整个殿堂。“圣朝”“盛典”都是对国家太平盛世的描述,“风化”即教化,“遐方”即远方,指各地。诗人通过这些词,描绘出一幅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景象,并表达了对盛世太平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颔联写宴会的隆重程度。“圣朝”,指大唐王朝。“兴盛典”是指举办重大典礼。“要”是强调的意思,“令”是希望的意思。“要令”即希望让美好的风尚传遍各地。“风化”是教化,“遍遐方”指广泛流传到各地。这一联诗人运用对偶句式,把宴会的隆重和宴会所希望传达的美好风尚传遍各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于大唐盛世太平的期盼与赞叹之情。

颈联写宴会中的乐舞表演。“笙歌”指吹奏乐器和歌唱,“间作”指不时出现,“声音美”指的是音乐优美动听,“俎豆敷陈”意为摆设的餐具整齐排列,“礼数详”指的是仪式规矩严谨。这句诗通过对宴会中乐舞表演的具体描写,展示了大唐盛世繁荣富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唐盛世繁荣景象的赞美之情。

尾联写宴会中的文人雅士们。“儒官”指读书人或学者,“忝”是辱的意思,“叨胜会”指的是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愧”是惭愧的意思,“无德”即没有才能,“颂陶唐”指的是歌颂伟大的尧帝时代。诗人用“忝儒官”表达自己作为读书人参加宴会的荣幸与惭愧;用“自惭无德”表达自己没有才能来颂扬伟大尧帝时代的贤君圣主。尾联诗人巧妙地运用对仗和对比的手法,将宴会上的文人雅士们与尧帝时代的贤君圣主相比,突出了尧帝时代的盛世与大唐盛世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尧帝时代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未能有才能来颂扬尧帝时代之遗憾。

全诗以宴会为中心,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盛世太平的向往与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