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地欣从六月过,藕花无数满城河。
扶疏亭下竹何在,会义庭前草已多。
建郡当年号南宿,怀人此日忆东坡。
明朝又过符离店,满眼云山翠似螺。

【注释】

胜地:好地方。

扶疏:形容竹子枝叶繁茂,挺拔而有力。

会义:这里指“会义亭”,是苏轼在任太守时所建。

南宿:指宿州。

东坡:苏轼的别号。

【译文】

六月里,宿州的胜地令人高兴;满城的河面上,藕花开得无数。

会义亭下,当年苏轼手植的竹已经长得很高大;庭前草已茂盛很多。

当年建郡的时候,宿州有个美称叫“南宿”;今天怀念苏轼,就想起他曾经在宿州任职的事。

明天又路过符离店,只见一片云山翠绿像螺一样。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在徐州任知州时,因触犯新党,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汝州,后徙雷州安置。这首诗是作者在离开黄州赴雷州途中经过宿州时写的。诗中抒发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悲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胜地欣从六月过,藕花无数满城河”。六月时节,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诗人来到宿州,看到满城荷花盛开,十分欣喜。“荷”通“和”,“藕花无数满城河”即“和和满满满城河”。此句以荷花的盛开来写宿州的美景,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颔联“扶疏亭下竹何在,会义庭前草已多”。“扶疏亭下竹”,指会义亭下的竹林,当年苏轼曾亲手种植。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会义亭下当年竹林的回忆,也表现了他的怀旧之情。“会义庭”指苏轼在任知府时期所建立的亭子,供人们休息、赏景的地方。“庭前草已多”是指亭前的草地长得很茂盛。此句通过对比,既写出了当时环境优美宜人,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昔日环境的怀念。

颈联“建郡当年号南宿,怀人此日忆东坡。”“建郡当年号南宿”指的是宿州当时有一个美称,叫做南宿。而“怀人此日忆东坡”则是指诗人此时在离开宿州之际,想起了苏轼曾在宿州担任太守时的种种事迹。这句既是诗人对宿州过去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他与宿州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抒发。

尾联“明朝又过符离店,满眼云山翠似螺”。最后一句是诗人在离开宿州后再次路过符离店时所见的景象,这里的“云山翠似螺”形象地描绘出符离店周围的自然美景。诗人用“满眼云山翠似螺”来形容这一景象,既表现了他对这片景色的喜爱之情,也表现出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宿州美景的赞美,也有对苏轼往事的回忆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充分体现了苏轼诗歌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