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骢拂晓入居庸,日色炎炎暑政隆。
手上方宜挥羽扇,腰间已喜解雕弓。
琪林琼岛祥云表,凤阙龙楼瑞霭中。
胜概无边宜骋望,都城佳气郁葱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先通读全诗,从整体上理解诗意;再逐联或逐句分析诗中所写内容,体味诗人的写作目的,同时注意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艺术特点及语言特色进行赏析。
“乘骢拂晓入居庸”,居庸关是长城的重要关隘,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境内,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晨,作者骑马进入居庸关,一路上朝霞映照,阳光明媚。“日色炎炎暑政隆”,这里描写了作者骑马进入居庸关时所见的自然景物。夏日炎炎,阳光普照,暑气蒸腾,正是酷暑的季节。
“手上方宜挥羽扇,腰间已喜解雕弓”,作者来到居庸关后,感到暑热难耐,于是便取下腰间的宝剑(“雕弓”指弓箭),准备挥舞着它来驱赶炎热。这两句诗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因天气炎热而产生的烦躁情绪以及他为了驱赶炎热而采取的行动。
颔联“琪林琼岛祥云表,凤阙龙楼瑞霭中”通过描绘居庸关外的美丽自然景色和雄伟壮阔的帝王宫苑,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颈联“胜概无边宜骋望,都城佳气郁葱葱”继续抒发作者的豪情壮志,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句写登临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乘骢拂晓入居庸”,点明时间、地点。居庸关是古北口西侧的重要关隘,是历代的军事要塞,也是通往北方的交通咽喉。“乘骢”,即乘马。《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作《柏梁》台,……自为《柏梁》,歌曰:‘西山秋气,高高的鸿鹄飞。’”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骢,赤马也。”又《汉书·西域传》载:“汉使者西域,乘传车以给遣,长安东出右关,历五原、朔方,皆附属塞外。”所以,“乘骢”一词,既表明了作者的身份和当时的时间,又暗示了居庸关地处边塞,形势极为重要。次句“日色炎炎暑政隆”,紧承其意。“日色”既点题,又与“入居庸”遥相呼应;“炎”、“暑”二字,既写出了居庸关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气候特征,又烘托了作者内心的焦躁不安。“炎”字,在这里既是状物,又是抒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骄阳似火的炎热气息和作者内心那难以排遣的矛盾情绪。第三句“手上方宜挥羽扇”,紧承第二句而来。“方宜”二字,既是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使上下句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羽扇”,是古代的一种手持防风的器物。它既能防止风沙袭人,又能遮阳避暑。所以,“宜挥羽扇”既是为了驱散暑气,更是一种形象的比拟,暗喻自己有才略而无用武之地,只能借物抒情。第四句“腰间已喜解雕弓”,承接第三句而来。“腰间已喜解雕弓”,既表明了自己已经解下腰间的弓箭准备挥舞,又暗示着自己有施展才能的机会。“雕弓”,是指用柘木制造的长弓。相传这种弓箭是用名贵鸟兽的筋腱制作的。所以,“解雕弓”既是说将要挥舞长弓,更是说自己将有机会施展才华、建功报国。
尾联两句“琪林琼岛祥云表,凤阙龙楼瑞霭中”,“琪林琼岛”是仙山仙境,“祥云”是吉祥之云,“凤阙龙楼”是皇帝居住的宫殿,“瑞霭”是吉祥的云雾。“琪林琼岛”和“凤阙龙楼”都是比喻居庸关外的壮丽山河和宏伟景象,二者相互映衬。“瑞霭”一词则既指祥云,又是比喻居庸关周围的环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居庸关外有美丽的自然景色,也有宏伟的建筑群。居庸关外的景象如此美好,让人心旷神怡。“胜概无边宜骋望”,既是对居庸关外美景的赞颂,也是对自己心情的抒发。“都城佳气郁葱葱”,既表明了居庸关外的环境优美如画,也表达了自己希望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的意境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恢宏;风格刚健豪迈,格调激昂高亢;笔力遒劲有力,一往无前。整首诗既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