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绎凫山,秀色钟乾坤。峰峦拔地几千丈,雄势直欲排苍旻。
传闻秦始皇,昔日曾东巡。銮舆驻其下,禋祀昭礼文。
山巅立石纪功德,李斯小篆时所珍。人间阅历几千载,字画剥落谁能分。
不惟秦碑久寂寞,琳宫梵刹迹亦陈。丹崖翠壁宛然在,春花秋月年年新。
复闻其阳产孤桐,枝叶团团生紫云。其材之良世所重,制为宝琴音独淳。
我愿持之献天子,坐令四海歌南薰。
【注释】
亭亭:耸立的样子。凫山:即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绎:通“绎”,大貌。钟: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聚集。乾坤:指天地之间。雄势:指山峰的雄伟气势。秦皇:秦始皇。銮舆:指帝王车驾。禋(yīn)祀:古礼名,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神祗。文、武:指秦始皇的祖先和子孙们,这里代指秦始皇本人。石纪功德:刻石记载功绩。李斯:秦朝宰相,小篆的创立者。时所珍:当时非常珍贵。
不惟:不仅。琳宫梵刹:寺院。琳宫:佛寺的美称。梵刹:梵语的音译,原指印度佛教寺庙,后泛指佛寺。丹崖:红色崖壁。翠壁:绿色崖壁。宛然:仍然如此。孤桐:孤立的梧桐树。紫云:紫色云彩,比喻祥瑞。
良材:好的木材。制:制作。琴:古代乐器。南薰:《书·益稷》:“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论语》:“子游问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子曰:‘吾何尝不得闻也?’如五脏六腑,我固知其情;七窍八达,我故知其解。若其旨意,则其文外也。”南薰:天子之风,这里指皇帝的威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把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之情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赞颂先贤功德的思想感情。
首联写峄山的高大挺拔,巍峨壮观。“亭亭”形容山峰高峻直立,犹如亭台楼阁;“绎凫”,是说山形似大雁飞腾;“秀色”,指山色秀丽;“钟乾坤”,是说山体巍峨耸立,如同把天地装在了里面;“乾坤”,指天地宇宙。此句赞美峄山高大挺拔、巍峨壮观,并突出其秀美秀丽的特点。
颔联承上启下,写峰峦的高峻。“拔地”,形容山极高耸,直插云霄;“几千丈”,夸张地写出山之高峻;“雄势”指其雄壮的气势。这句写峄山的高大挺拔、巍峨壮观。这两句赞美峄山高大挺拔、巍峨壮观,并突出其雄壮之势。
颈联写秦始皇东巡之事。“传闻”,指传说;“昔日曾”,表示回忆;“銮舆”,指帝王的车驾;“驻其下”,指秦始皇曾驻跸于峄山脚下;“禋祀昭礼”,指在山顶祭祀天地山川神灵,并举行隆重的礼仪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国家太平、国运长久;“文、武”,代指秦始皇的祖先和子孙们,这里代指秦始皇本人;“碑记”,指在山顶刻石以纪念功德;“小篆”,是秦代的一种字体,因由丞相李斯创造而得名;“珍”,指珍贵;“人间阅历”,指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剥落”,指字迹已经模糊不清。此句写秦始皇东巡之事以及他在山上刻石记功、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的活动。
尾联写峄山的自然景色。“林”,指山林;“丹崖”,指红色的崖壁;“翠壁”,指绿色的崖壁;“宛然”,仍然如此;“孤桐”,指孤立的梧桐树;“团团生紫云,其材之良世所重”,指孤桐生长得茂盛,其木材质地优良,被世人所重视;“宝琴”,是指传说中的名琴;“音独淳”,指琴声悠扬动听;“坐令四海歌南薰”,指让天下人都唱起歌颂秦始皇的歌曲;“南薰”,指南方的风,象征皇帝的威风。此句描写了峄山的自然景色,赞美了它的美丽风光以及孤桐的优美姿态、材质优良,并赞扬了它作为国之瑰宝的价值,最后以赞美秦始皇的威风结束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