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半湿红玉春,远山不扫娇娥颦。歌声飘飘绕梁尘,玳瑁筵前月色新,管弦相和哀思匀。
子夜沉沉更漏促,绛蜡摇光照银屋,馆娃宫人听未足。
【注释】:
①胭脂(yān zhī):一种红色染料。
②红玉春:春天的美景。红玉,红色的玉石。
③远山不扫娇娥颦(qīn):远处的山峦不用修饰,就象美人蹙(cù)起的蛾眉,显得更加美丽。娇娥,美女的代称。颦,皱眉。
④歌声飘飘绕梁尘:歌声飘动,绕在屋梁上如尘土一般。飘飘,轻缓而飘逸的样子。
⑤玳瑁筵前月色新:筵席设在玳瑁(dài mò)装饰的台子上,月光映照着,显得格外皎洁明亮。玳瑁,一种海产动物,其甲壳呈青白色,质坚厚而光滑,可入药。
⑥管弦相和哀思匀: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悲哀的情绪均匀地表现出来。
⑦绛蜡摇光照银屋:绛蜡(jiǎng là)摇曳着烛光照射到银制的屋子中。绛,赤色的意思,这里指红色的蜡烛。
⑧馆娃宫人听未足:馆娃宫的人听了还不满足。馆娃,春秋时吴国姑苏(今江苏苏州市)一带的一个古迹,相传为西施的宫殿。馆娃宫人,指西施。
【赏析】:
《白纻辞》,汉乐府曲名。本题写歌舞伎的演唱。诗描写一位歌女演唱《白纻词》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她唱得动情、动人,使听众听不够。全诗以歌女自述的形式来写,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歌女的表演,语言朴素自然,不加雕饰,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胭脂半湿红玉春”:胭脂涂得脸庞略带羞涩,如春日桃花初绽。红玉,指美女。胭脂半湿,指歌女刚刚涂抹了胭脂。红玉春,指歌女的面容像春花一样艳丽娇美。
“远山不扫娇娥颦”:山峦不用人工修治,便显得更加秀丽。娇娥,美女。远山不扫,形容歌女容颜秀美,无须修饰,便显得更美。娇娥颦(cī),指歌女轻轻皱眉,表示愁容。
“歌声飘飘绕梁尘”:歌声悠扬宛转,仿佛萦回在屋梁间。歌声飘扬,绕梁如尘,形容歌唱得十分悦耳动听。
“玳瑁筵前月色新”:在华丽的玳瑁装饰的筵席前,月光也显得格外明亮。宴会上的玳瑁装饰十分豪华富丽。
“管弦相和哀思匀”:乐器合奏,声音和谐,感情深沉。哀思匀,指歌唱者情感真挚,歌声中充满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子夜沉沉更漏促”:深夜时分,更鼓声声响起,催促着时间流逝。子夜,古代计时法中的一夜之始,即子时。更漏,古代计时用的铜壶滴漏。更漏促,指深夜将尽,时间紧迫。
“绛蜡摇光照银屋”:绛蜡摇曳着烛光,照亮了银质的房屋。绛烛,红色蜡炬。摇光,指烛光摇曳。银屋,金银镶嵌的房屋。
“馆娃宫人听未足”:馆娃宫的人听了还不满足。馆娃,春秋时吴国姑苏(今江苏苏州市)一带的一个古迹,相传为西施的宫殿。馆娃宫人,指西施。听未足,指人们听了还觉得不过瘾,意犹未尽。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歌舞画面。歌女在华丽的宴席上唱起了动人的《白纻词》,她的声音飘荡在空中,如同萦绕在梁间的尘土一样。她的歌声悠扬宛转,宛如在月光下飞舞的彩蝶。她的感情真挚感人,仿佛在表达着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更鼓声声催人泪下,人们还在不断地品味这美妙的歌声。诗人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歌者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一幅迷人的歌舞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