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楼峍屼倚苍空,下瞰冯夷碧玉宫。
珠树三千尘不染,画阑十二路相通。
兰台客往曾鸣凤,芸馆人传昔射龙。
千载源流知有属,是谁清梦度江中。
和何许二前辈壁韵四首
蜃楼峍屼倚苍空,下瞰冯夷碧玉宫。
珠树三千尘不染,画阑十二路相通。
兰台客往曾鸣凤,芸馆人传昔射龙。
千载源流知有属,是谁清梦度江中。
注释:
蜃(shèn)楼——指海市蜃楼,是海上或沙漠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峍(lí)屼(wù)——形容山势高远而陡峭。苍空——天空。冯夷——传说中的水神。碧玉宫——用碧玉建成的宫殿,这里比喻蓬莱仙山。珠树——神话中的树木,树上结满珍珠。三千——形容多。尘不染——不受世俗污染,纯洁无暇。画阑——指绘有图画的栏杆。十二——指很多。芸馆——指藏书的地方。射龙——传说中的一种传说故事,即有人能够射龙。千载——千年。源流——源头和流水,比喻事物的起源和发展。清梦——清晰的梦境。渡江中——在江水中航行。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与何许二前辈一起创作时所吟咏的诗篇,以海市蜃楼、仙境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之情。
第一句“蜃楼峍屼倚苍空”,描绘了一幅海市蜃楼高悬于天际的美丽画面。其中“蜃楼”指的是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由海面上的热空气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而形成,常在夏天的午后或清晨出现。“峍屼(lí wù)”则形容山势高耸入云,给人一种雄伟壮丽的感觉。“倚苍空”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景象的高远与超凡脱俗。诗人通过这一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那遥不可及的仙境之中。
第二句“下瞰冯夷碧玉宫”,则是从高空向下俯瞰,描绘了仙境中的宫殿景象。其中“冯夷”是传说中掌管水的神祇,“碧玉宫”则用来形容仙境中宫殿的美轮美奂,如同碧玉一般晶莹剔透,令人陶醉。这句诗通过对比天上与人间的景色,更加突出了仙境的美丽与神秘。
第三句“珠树三千尘不染”,则进一步描绘了仙境中的奇景异观。其中“珠树”指的是神话中的神奇树木,树上结满了珍珠般的果实。“三千”则用来形容数量之多,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尽的珠宝世界。“尘不染”则表达了这些宝物纯净无瑕,不受世俗污染的特点。这句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仙境之中。
第四句“画阑十二路相通”,则描绘了仙境中的通道桥梁。其中“画阑”指的是绘有图画的栏杆,象征着仙境中的美丽与祥和。“十二”则用来形容道路的数量多如星河,暗示着仙境中的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这句诗通过描绘道路的繁华与繁复,进一步凸显了仙境的繁荣与热闹。
第五句“兰台客往曾鸣凤”,则是讲述了过去有人在仙境中飞翔的故事。其中“兰台”指的是古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鸣凤”则用来形容鸟儿婉转悠扬的歌唱声。这句诗通过讲述过去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于仙境的美好向往与憧憬。
第六句“芸馆人传昔射龙”,则是讲述了关于仙人射龙的传说故事。其中“芸馆”指的是藏书的地方,“人传”表示人们之间的相互传播,“射龙”则是指传说中的仙人曾经成功射下一条巨大的龙。这句诗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人对于神仙力量的赞美与崇拜。
第七句“千载源流知有属”,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神仙文化传承的认识与理解。其中“千载”表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源流”则指代了神仙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知有属”则表示对于这一传承有着明确的归属和理解。这句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总结,表达了诗人对神仙文化传承的重视与尊重。
最后一句“是谁清梦度江中”,则是诗人对于自己梦中游历仙境的情景进行了描绘。其中“谁”表示疑问的语气,“清梦”则表示美好的梦境,“度江中”则指梦中的旅行经历。这句诗通过表达自己的梦境之旅,展现了诗人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于自由与超脱的渴望。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与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仙境之中,让人感受到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