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边人倚夕阳楼,百感中来不自由。
行殿有基芳荠合,寝园无主野花愁。
鸟飞不尽暮天碧,风响犹疑画角秋。
此去寂寥寻旧迹,一江秋水为谁流。
【注释】
厓门:位于今福建漳州龙海区,是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练兵之地。二十首:二十篇。
行殿有基芳荠合:行殿已无,只有墓基上的野草和荠菜。
寝园无主野花香:坟墓荒芜,没有人来祭奠,只有野花在开放。
暮天碧:天色已晚,天幕如洗。
风响犹疑画角秋:秋风声中,仿佛听到了号角声。秋:秋天。
寂寥寻旧迹:独自寻觅过去的遗迹。
为谁流:为谁而流?
【赏析】
这是作者晚年的一首悼念俞大猷(字志辅)的诗。俞大猷是明朝初年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他以智勇双全著称于世,被后人称为“俞家军”,其功绩彪炳史册。这首诗作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诗人当时已年近八旬,但依然壮心不已,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继续为国家效力。全诗情感真挚、沉郁,表达了诗人对俞大猷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首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城边人倚夕阳楼。”诗人站在城边的夕阳楼之上,眺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夕阳楼的壮丽景色,也隐喻了诗人自己身处高位却无所作为的处境。
颔联“行殿有基芳荠合,寝园无主野花香”承接首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这里,“行殿”指的是俞大猷当年曾经驻扎过的军营,如今虽然只剩下了基址,但是那些昔日的花草依然生机盎然;而“寝园”则指俞大猷的墓地,如今荒草丛生,无人问津。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俞大猷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颈联“鸟飞不尽暮天碧,风响犹疑画角秋”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黄昏景象。这里的“暮天碧”指的是天幕的颜色,象征着宁静与和平;而“风响犹疑画角秋”则暗示了秋风的凄切与凄凉。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心中的孤寂与落寞。
尾联“此去寂寥寻旧迹,一江秋水为谁流”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这里,“寂寥”二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寻旧迹”则意味着诗人希望能够找到过去的记忆,重温那段辉煌的日子;而“一江秋水为谁流”则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不安。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又流露出他对现实无奈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俞大猷的缅怀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即许多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任用,只能孤独地面对生活的艰辛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