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珠海客,怀抱几曾开。
此日人将别,高天雁正来。
边风过细柳,羌笛思残梅。
帷幄堪前箸,宁唯草檄才。
【注释】:
①潘涵:指潘美(925-980),字仲坚,洛阳人,为宋太祖部下将领、名将。观:观察。潮阳:今属广东。
②三年珠海客:谓三年前曾作为客军在珠海作战。
③怀抱几曾开:言自己胸怀壮志,从没真正展开过。
④此日人将别:指今日与潘涵分别之际。
⑤高天雁正来:形容天空中飞翔的大雁。
⑥边风过细柳:边风吹过细柳。边风:边塞之风。
⑦羌笛思残梅:边塞之音哀怨,似闻残梅落花之悲。羌笛:古代西部民族的乐器。
⑧帷幄堪前箸:帷幄:指帐幔;箸:箸子,筷子。帷幄可以当筷子用。比喻谋略出众。
⑨宁唯草檄才:岂止有草拟文书的能力。檄文,旧时用于征召、晓谕的文书。
【赏析】:
潘涵观之潮阳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心情十分理解。首联“三年珠海客,怀抱几曾开”,意谓自己三年前曾作为客军在珠海作战,如今要告别了,心中充满了惆怅之情。“怀抱”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也表达了他对自己胸襟开阔的自诩。
颔联“此日人将别,高天雁正来”两句,则描绘出一幅别离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高天雁正来”,以高飞的雁群反衬即将离去的人,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和惜别之情。
颈联“边风过细柳,羌笛思残梅”两句,则是写景抒情。“边风”二字,既表明了送别的地点,又表现了作者对边远地区的思念之情。“羌笛思残梅”一句,则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其前途的祝福。
尾联“帷幄堪前箸,宁唯草檄才”,则是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帷幄堪前箸”,以帷幄为喻,表示对友人才能的肯定,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友人的期望。“宁唯草檄才”,则是说除了善于起草檄文之外,还具备其他的才华。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