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日趋庭过,中年闭户居。
耻为无用学,必读有源书。
衰白心徒苦,经纶事已虚。
客途犹秉烛,终恐负居诸。

【注释】:

  1. 端江五日写怀六首:端江,即广西的漓江。
  2. 少日趋庭过:年少时,我常常向父亲学习(过,通“课”)。
  3. 中年闭户居:中年时期,我闭门不出,过着隐居生活。
  4. 耻为无用学:我耻于做无用之学的学问。
  5. 必读有源书:必须阅读有源头的书(指有实际意义的书)。
  6. 衰白心徒苦:头发花白,内心是徒然痛苦(衰、白,都是形容年老的样子)。
  7. 经纶事已虚:经纶世事(治国之道)已经空虚。
  8. 客途犹秉烛:旅途中,我仍然手持蜡烛(客途,指在外作官的旅程)。
  9. 终恐负居诸:最终恐怕辜负了父亲的教导(居诸,指父亲)。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抒发了自己在仕途上进退两难的复杂心境。

首二句,点明自己的年龄和处境,表明自己曾经有过的求学经历。”少日趋庭过”一句中的”趋庭”,出自《论语·先进》篇:”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出,子曰:‘由也退,吾知其进也。’“原意是指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但这里用来形容作者早年就受到父亲的教诲和培养。”中年闭户居”则是对自己中年以后的生活状态的描述,表示自己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隐居。

接下来的句子,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的看法和态度。”耻为无用学”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无用之学的不满和厌恶;”必读有源书”则是强调读书要有实际意义,不能只是空谈。这两个观点,都体现了作者对于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诗人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描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衰白心徒苦”一句,直接描绘了诗人的衰老和痛苦,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感叹。而接下来的”经纶事已虚”,则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无奈。

最后两句,诗人再次回归到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和忧虑。”客途犹秉烛”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外作官时的孤独和艰辛;而”终恐负居诸”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父亲的深深愧疚和担忧,担心自己无法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恩。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责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重要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