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世须才致治平,古人机略见先生。
剖符旧化三巴俗,伏轼曾降七十城。
幕府每闻飞健檄,席门何自枉高旌。
天南贱子能扪虱,坐听高谈为洗兵。
今世须才致治平,古人机略见先生。
剖符旧化三巴俗,伏轼曾降七十城。
幕府每闻飞健檄,席门何自枉高旌。
天南贱子能扪虱,坐听高谈为洗兵。
诗句释义:
- “今世须才致治平”:表明在当前的时代中,需要有能力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使其安定。
- “古人机略见先生”:暗示历史中的智者或领袖展现出的策略和智慧。
- “剖符旧化三巴俗”:指的是古代的官员曾经在四川地区(三巴)进行行政工作并有所改革。
- “伏轼曾降七十城”:指历史上有官员通过和平方式使多个城池归降。
- “幕府每闻飞健檄”:指官府经常收到紧急且有效的公文。
- “席门何自枉高旌”:表示自己没有自高自大之意,而是谦虚地接受荣誉和尊重。
- “天南贱子能扪虱”:自称来自远方,地位低微,但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
- “坐听高谈为洗兵”:形容自己在静默中倾听那些高深的见解,从中获取智慧以辅助军事上的行动或决策。
译文: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我渴望拥有才能去实现国家的和平与安定;而古人的智慧策略,正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曾经在四川三巴地区推行过改革,也成功地让许多城池归顺。
我常常接到急件,处理各种事务,从未感到疲倦。我谦逊地接受了所有赞誉,因为我深知自己的位置。尽管来自远方,但我能够平静地听取那些高深的见解,从中获得力量,用它们来助力战争的胜利。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历史人物智慧、个人谦逊以及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通过对比古今、自我反思和学习他人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对历史和现实都有深刻认识的态度。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对谦逊态度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