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社东林事已频,曾将妙偈伏龙神。
多金布地来殊国,古木含风不记春。
暑后溪山初过雨,闰馀鳷鹊再临津。
赋诗此日多豪俊,莫笑衰颓白发人。
闰七月二日长寿石公招同毛匏村司马张损持吉士吴晋涛少尹杨勉庵孝廉唐海门黄兰偶司红暹诸文学雅集离六堂次毛韵二首
开社东林事已频,曾将妙偈伏龙神。
多金布地来殊国,古木含风不记春。
暑后溪山初过雨,闰馀鳷鹊再临津。
赋诗此日多豪俊,莫笑衰颓白发人。
【注释】:
闰七月二日:农历七月有闰二月,因此叫“闰七月”。
长寿石公:即石林,是明代著名学者、书画家。他是南京礼部尚书王廷相的女婿,以才学知名于世,被推为“东南邹鲁”,与南京礼部尚书王廷相、御史李时行并称“南三贤”。他曾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等职。
东林:指北京城东南郊的皇家禁苑和皇城。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在北京城南建外城,把皇宫设在城的中心位置,四周筑有高大的墙垣,称为紫禁城,俗称皇城。皇城外又筑了一道护城河,称为护城河,也称为外城。外城的南面就是东林寺,所以也叫“东林”。后来,这里成为文人聚集的地方。
妙偈:指佛经中的美妙文句。伏龙神:佛教传说中的龙王。
殊国:不同国家。
古木含风:指树木长势旺盛,枝繁叶茂。不记春:不因春天过去而感到遗憾。
暑后溪山:夏天过后的山川景物。
鳷鹊:燕子,古代常用来比喻春天。
赋诗:写诗。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作者在朋友石林寿宴上赋诗的情景。全诗语言典雅优美,意境深远。
第一联“开社东林事已频,曾将妙偈伏龙神。”描绘了东林寺的盛况。诗人通过“开社”二字,表现了他对于这种盛况的期待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教教义的敬仰之情。他认为,佛法无边,能够普渡众生,让人们远离痛苦。
第二联“多金布地来殊国,古木含风不记春。”描绘了东林寺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多金布地”、“古木含风”等词语,展现了东林寺的富丽堂皇和自然之美。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美景的赞叹之情。他感叹自己的渺小,无法与这种美景相比。
第三联“暑后溪山初过雨,闰馀鳷鹊再临津。”描绘了夏日过后的景色。诗人通过“初过雨”、“再临津”等词语,描绘了夏天过后的景象。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变化的喜悦之情。他欣赏大自然的变化,认为这是生命的力量。
第四联“赋诗此日多豪俊,莫笑衰颓白发人。”描绘了聚会的氛围。诗人通过“赋诗”、“豪俊”等词语,描绘了聚会时的热烈场面。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氛围的欣赏之情。他感叹时光荏苒,自己已经年老色衰。然而,他并不因此而感到沮丧,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美。
整首诗通过对东林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敬仰之情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美好的瞬间和享受生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