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天籁发青霄,四十年来恨始消。
既有清风扬雅什,自甘黄发老渔樵。
森严公府来非易,咫尺音书报亦遥。
不及乘春双燕雀,得巢君屋日飘飖。
陈恭尹《次韵答姚叔烟见赠四首之四》解读
西湖曾寓两高峰,绕郭湖山几万重。
伍相怒涛浮白马,弘农遗谶记飞龙。
译文:西湖边曾经寓居过两座高山,周围环绕着无数的湖泊和山峦。这里曾是古代伍子胥的故乡,他怒涛中浮起的是白马;而弘农则是古代大预言家司马光的出生地,他的预言里记载着飞龙。
注释:“西湖”指的是今天的杭州西湖,“两高峰”指的可能是钱塘江上的两座山峰——雷峰山和南屏山。“绕郭湖山几万重”描绘了杭州城的地理特征,以及周边环抱的山水景观。“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因忠诚于自己的国家而遭到陷害,最终在楚国被处死。“白马”可能是指伍子胥在被囚禁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用白马比喻其冤屈。“司马光”则是指北宋的一位历史学家,因其预言能力闻名于世。“飞龙”则可能指的是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中的一句话或一段预言。
这首诗通过对杭州自然景色的描绘,引出了历史典故“伍子胥”与“司马光”,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历史的热爱。同时,通过对比古今人物,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
赏析:
本诗开篇即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入题,西湖的美景与周围的山峦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紧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历史人物,通过“西湖曾寓两高峰”一句,巧妙地将杭州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地点——伍子胥的故乡和司马光的出生地联系起来。这种写法既展现了地理的特点,又体现了历史的深远。接着,诗人运用了“伍子胥”和“司马光”两个历史人物作为引子,通过“怒涛”与“遗谶”这两个关键词,不仅揭示了他们各自的生平和事迹,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佩之情。尾句则用“兰畹期同气”和“荷裳好耐秋”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两位历史人物之间的友谊,以及他们共同面对困难、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