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提彩笔上公车,国士名高众不如。
江上结茅青史在,山中全节白头初。
三闾不忘庚寅日,五柳多传甲子书。
相劝一杯重九后,泽兰篱菊称幽居。

【注释】:

寿载翁何老先生六十有一:为谁祝福,祝寿的老人年已六旬有一岁。

曾提彩笔上公车:曾提过用五彩的笔在车上书写。曾,曾提;公车,指古代天子所乘的四轮马车。公车司马是汉代设置在京师长安的一种官署,掌管文书奏疏之事。

国士名高众不如:国家中能人众多,名声显赫的人没有比得上他的。国士,指国中的贤者。名高,名气很大。众不如,没有人能够胜过他。

江上结茅青史在:江边结茅草屋,其事迹记载于青史上。江上,泛指江边,也指江水。青史,借指历史。

山中全节白头初:隐居山林保持高尚节操,头发已白如雪了。

三闾不忘庚寅日:屈原流放期间,三次被流放而不改初衷。三闾,指屈子(即屈原)。庚寅日,即农历庚寅日,古人认为这天是屈原投江的日子。

五柳多传甲子书:陶渊明在五柳树下读书写字时写下了很多文章,这些文章大多流传至今。五柳树,指五柳先生宅旁的树木,因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而得名。甲子,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第1个字,用来纪年。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当时诗人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时作。诗题一作《寿载翁》,是一首祝寿之作。

前二句写诗人当年在京城任监察御史时,曾在公车上挥毫疾书,以表达对朝政腐败和奸佞当道的不满和愤怒之情。后二句则写自己隐退后的志趣和生活情趣。

首联“曾提彩笔上公车”与“国士名高众不如”两句相照应,表明诗人当年在朝廷上敢于直言,为国家大事担忧着急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颔联“江上结茅青史在,山中全节白头初”与颈联“三闾不忘庚寅日,五柳多传甲子书”两句相照应,描绘了诗人隐逸山林的生活情趣。江上的茅屋,是诗人晚年退隐的住所;山中的白发,是诗人坚持高洁节操的形象标志。这两句通过描绘诗人退隐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富贵的淡泊之心,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之意。

尾联“相劝一杯重九后,泽兰篱菊称幽居”与“赏析”一句相照应,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重视和珍视之情。在重阳节之后,诗人举杯向朋友们敬酒,希望朋友们能够珍惜相聚的时光,共同分享人生的快乐。同时,诗人也借此机会赞美了那些像泽兰、篱菊一样高雅的植物,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当年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也展现了诗人隐逸山林的生活情趣。同时,诗歌中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