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兮母兮曾城侧,饥乌巢我墓上柏。清明重九始一来,人寿几何天罔极。
瘗中龙剑跃且鸣,有子虽长不得力。呜呼三歌兮泪未歇,馀名岂足荣枯骨。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可以推测出作者可能为南宋末年的人物。诗的内容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的凄凉景象,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墓上柏树旁饿鸟的巢穴以及墓碑上龙剑的跃鸣,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我们看到“父兮母兮曾城侧,饥乌巢我墓上柏。”这一句,描述了坟墓旁的乌鸦在吃食的情景。这里的“父兮母兮”是诗歌的引子,可能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方式,也可能是为了引出下面的诗句。而“饥乌巢我墓上柏”则形象地描绘了坟墓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我们看到了“清明重九始一来,人寿几何天罔极。”这一句,诗人在这里提出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清明时节,重阳节刚刚过,但人们还没有开始庆祝。诗人感叹人生短暂,如同天空中的星辰一样难以捉摸。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我们看到“瘗中龙剑跃且鸣,有子虽长不得力。”这一句,诗人在这里描绘了自己墓碑上的龙剑跃动的情景。这里的“龙剑”可能指的是墓碑上的石碑,也可能是因为古人认为龙能够护佑死者,所以刻在墓碑上的石碑被称为龙剑。而“有子虽长不得力”则是说自己的孩子虽然长大了,但是却无法帮助自己实现愿望。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期望和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无奈。

我们看到“呜呼三歌兮泪未歇,馀名岂足荣枯骨。”这一句,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的悲伤和无奈。他唱着悲歌,泪水却没有停歇,他的名声难道足以让他的遗体得到荣耀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当时人们的苦难和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