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犊于上流,洗耳犹为污。
采薇而食之,西山乃周土。
昔贤立人极,以作狂澜柱。
制行岂不高,厥躬亦云苦。
何如扶犁翁,日以牛为伍。
睅目皤其腹,不闻复不睹。
采山而饮河,安问今与古。

【题解】

采饮山人耦耕图:这首诗是诗人观《采饮山人耦耕图》而作。

【注释】

上流:指山溪的上游。

洗耳: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犹为污:仍然被污染。犹,还。为,被。

西山:指西岳华山。周土:即“中原”,这里指关中地区。

狂澜:汹涌澎湃的波涛。柱:支柱。

制行:行为。

厥躬:自己的躯体。

扶犁翁:耕作的老农。

睅目皤其腹:形容老农目光呆滞,面带皱纹。皤,白;目,眼珠,此处代指眼睛;腹,肚子。

不闻复不睹:指不听见也不看见。

采山:采摘山上的野果。饮河:饮水于河。

安问今与古:又怎么比得上今天和古代呢?

【译文】

山泉边,牛犊在溪水里饮水,我洗掉耳朵上的泥沙,但仍然被污垢沾染了。

采集薇菜充饥,那华山就是中原大地。

古人立下崇高的榜样,成为激浊扬清的柱石。

品行端正,德行高尚,然而自己却很苦。

老农扶着犁,每天与牛为伍。

他的目光迟钝,面颊满是皱纹,听不见也看不见。

采山间野果喝泉水,哪里还顾得上古今的事。

【赏析】

诗的前四句是说作者在观看《采饮山人耦耕图》时有感而发的感慨。“上流”两句是说作者看到牛犊在溪水中饮水,尽管作者已经将耳朵洗干净,但仍然被污泥所污染,从而感叹道:“采集野菜吃,华山还是中原?”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愤懑。接着三、四句是说古代圣贤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准,成为了人们效仿的楷模,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品德高洁,行为端正,然而自己却很苦。”最后两句则是说那些老农,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牛为伍,虽然面容衰老,但依然能够看到听到,他们的生活虽苦,但他们的精神却是充实的,他们的生活虽简单,但他们的精神却是高尚的,他们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整首诗以议论为主,抒发作者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