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为文星与月,人之为文笔与舌。
自从星月一晦冥,文章正脉几于绝。
挑灯昨夜读君书,字字行间皆有血。
君父之辱义正同,有口莫向他人说。
精卫填海海未干,愚公移山山可裂。
山崩海竭必有时,此心不与天壤灭。
蘸笔须到星宿源,磨锋必用昆吾铁。
但能闭户造坚车,今古修途同一辙。
这首诗的原文是:
答潘子登
天之为文星与月,人之为文笔与舌。
自从星月一晦冥,文章正脉几于绝。
挑灯昨夜读君书,字字行间皆有血。
君父之辱义正同,有口莫向他人说。
精卫填海海未干,愚公移山山可裂。
山崩海竭必有时,此心不与天壤灭。
蘸笔须到星宿源,磨锋必用昆吾铁。
但能闭户造坚车,今古修途同一辙。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天之为文星与月,人之为文笔与舌。
- “天之为文”意味着天是宇宙万物的象征,它赋予了人类以文字作为表达的工具。“星与月”则分别代表天上的繁星和月亮,象征着自然之美和时间的流逝。“人之文笔”指人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智慧。“舌”在这里比喻人的言辞,强调了语言的力量和影响力。
- 自从星月一晦冥,文章正脉几于绝。
- “自从星月一晦冥”意味着自从天星和月亮消失后,人们失去了自然的指引和灵感。“文章正脉几于绝”表示文学创作的正常脉络几乎被中断。这里的“正脉”指的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和传统风格,而“绝”则是断绝的意思。
- 挑灯昨夜读君书,字字行间皆有血。
- “挑灯”描绘了深夜读书的情景,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刻苦的精神。“读君书”指的是阅读潘子登的书籍或作品。“字字行间皆有血”形容文章中充满了激情和真挚的情感,就像流淌的血一样,生动而有力。
- 君父之辱义正同,有口莫向他人说。
- “君父之辱”是指因为潘子登的父亲受到侮辱而产生的愤怒和不满。“义正同”表示这种情绪和行为是正义的,也是符合道义的。“有口莫向他人说”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压抑的情绪,意思是尽管有话要说,但是不能随意发泄,只能默默承受。
- 精卫填海海未干,愚公移山山可裂。
- 这两句诗借用了中国古代的两个著名传说来象征坚持不懈的精神。“精卫填海”源自炎帝的女儿女娃被大海吞没后化为精卫鸟,每天不停地从西山衔来小树枝、树叶和石子投入大海中,希望能够填平大海。“愚公移山”则是古代寓言故事中,愚公决心要将两座大山移动的故事,他不畏艰辛地挖山填土。这里的“海未干”和“山可裂”分别代表了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 山崩海竭必有时,此心不与天壤灭。
- 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认为虽然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是人类的意志和精神是不可泯灭的。“山崩海竭”意味着自然界的崩溃和毁灭是不可避免的,“此心不与天壤灭”则表达了即使面临这样的困境,人的精神和意志仍然是永恒的。
- 蘸笔须到星宿源,磨锋必用昆吾铁。
- “蘸笔”指的是准备写作或绘画的工具,这里暗示着需要汲取知识、灵感和力量来进行创作。“星宿源”指的是星辰的来源,象征着知识和灵感的源泉。“昆吾铁”是中国的一种优质钢材,这里用来比喻锐利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
- 但能闭户造坚车,今古修途同一辙。
- “闭户造坚车”意指在自己封闭的空间里制造坚固的车,比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古修途同一辙”则是说古今的道路都是相同的,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都是一样的。这里的“辙”指的是车轮压出的轨迹,象征着历史和时代的变迁。
赏析:
这首诗是潘子登对另一位文人的回应,表达了对于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赞美和鼓励。诗人运用了许多中国古代的典故和传说来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执着的追求。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启示,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