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高丽回,诒我高丽刀,精钢新淬吹发毛。切玉剸犀未足贵,杀人饮血轻豪曹。
此刀名擅高丽锷,高丽短兵非尽弱。一夫善操,万夫立却。
迩来倭患危若丝,君臣拱手待我师。惜哉有刀不能用,乃知世上不可一日无男儿。

【注释】

客从:客人从远方来。高丽:朝鲜的古称。回,指回国。贻:赠送。高丽刀:指朝鲜生产的刀。切玉剸犀(xiān)未足贵:形容这把刀锋利无比,可以轻易地切割玉石、斩断犀牛角等硬物。饮血:杀敌时流的血。轻豪曹:轻视那些豪杰之人。锷(è):刀口。短兵:轻便武器,如刀、剑等。一夫善操,万夫立却:意思是说,只要一人善于使用这把刀,就可以抵挡成千上万的人马。迩来倭患危若丝:近来日本国入侵我国边境,像细丝缠绕一样危险。倭患:指日本侵略我国的祸患。君臣拱手待我师:皇帝和大臣们束手无策,只好等待我军出兵去征讨倭寇。倭: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

【译文】

客人从远方回来,送给我一把高丽制造的刀,刀刃锋利得好像新淬的一样吹起来都感到毛骨悚然。这把刀能轻易地切割玉石、斩断犀牛角等硬物,它杀敌时流的血比那些轻视豪杰之人的还多。这把刀的名字叫“擅”,是高丽短兵中最厉害的武器,不是所有的高丽刀都那么弱不禁风。只要有个人善于操纵它,就可以抵挡上万人的进攻。最近日本的侵扰像一根丝线一样缠绕在我们的边境周围,皇帝和大臣们已经束手无策了,只好等待我们的军队去讨伐他们。我真遗憾啊!有一把好刀却不能派上用场,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世上不能没有男儿。

【赏析】

《高丽刀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于成都草堂的。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攻占京城长安,唐王朝灭亡,代宗即位,改元乾元,杜甫避乱入蜀,在成都浣花溪畔结茅舍而居。这首诗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全诗共八句四十二字,前六句描写高丽刀的锋利,后两句则感叹没有这样的好刀,以致于朝廷对倭寇无能为力。《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高丽,本百济也,其王姓高氏。”《通典》卷一九九《外国传》亦谓:“高丽者,本百济之地,汉世谓之东韩,晋朝谓之高丽。”《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高丽国,在京师东北七千里,本百济地。”“高丽”一名最早出现在汉代,据《汉书·王莽传》,王莽欲以汉朝为帝位,故将国号改为“新”,并改“真番”为“更始”。“高丽”一名一直延续到唐代。

首句点题,起势突兀。第二句写赠答,第三四句写高丽刀的特点。第五六句写高丽刀的功用,最后两句慨叹朝廷无能。全诗四言韵语,音节和谐,语言精练,富有节奏感。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首二句交代送别之事;三、四句描绘赠刀之事;五六句赞颂高丽刀之利;七八句感慨朝廷无力;末二句抒发壮志未酬之情。

“客从”二句,叙事写景,先声夺人。“客”即作者友人,“从”即来自远方,从高丽国归来。“贻我”二字表明友人赠送的是高丽刀。“精钢”二字说明刀是用精钢制成的,质地优良。“新淬”二字表明刀刚经过淬火处理,锋利无比。

“切玉”二句,形象具体,赞美不绝。“剸犀”,即砍断犀牛皮的硬物。“饮血”二字说明杀敌时流血甚多。“轻豪”,即轻视英雄豪杰之意。“倭患”即日本侵犯我国的祸患。“危若丝”二字写出了倭患的严重性。

“此刀”四句,议论抒情,感情激昂。“名擅”二字说明这把刀的名气很大。但下文说不是所有高丽刀都很弱不禁风,可见并非每把刀都是如此。“一夫”四句,写一人持刀作战,可抵挡成千上万的敌人。这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也是对友人赠刀的最好的评价。

“迩来”两句,写倭患的严重。“倭患”即日本侵我国边疆的祸患。“君臣”二句,写朝廷束手无策的情形。“拱手”二字写出了朝廷的态度,“待我师”二字写出了朝廷的期待。这二句与上文写倭患危急情形相呼应,突出了朝廷的无奈和期盼。

尾联两句,抒发感慨。“惜哉”二字,既惋惜友人赠刀不能发挥效用,又感叹自己报效朝廷的理想难以实现。“世上”二句是说世间不能没有男儿。

此诗写得波澜不兴,气势恢宏,意境高远,感情激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