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岫沧波上,幽人旧隐称。
云藏三诏洞,林寂四禅僧。
岸火分京口,江涛接广陵。
岂徒中泠水,能使客心澄。

【注释】

碧岫:青色的山峰。沧波:苍茫的水波。幽人:隐士,隐居者。旧隐称:指古代隐士的居所。云藏三诏洞:传说中,云雾笼罩了三诏书洞。三诏是唐代皇帝对隐者的赐诏。林寂四禅僧:在树林中寂静的四禅僧。禅,即禅宗,佛教宗派。岸火分京口:江边有火焰般的火光。分,分散,这里指燃烧。京口,古地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北端交汇处。江涛接广陵:江水波涛滚滚,与广陵相接。广陵,又称吴郡,古地名,今江苏扬州一带。岂徒:难道只是。中泠:中泠水,即中泠泉,也称“泠泉”,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一里。

【译文】

青翠的山峰耸立在苍茫的水波之上,那幽远的人世隐者就曾在那里栖息。云层遮住了古老的诏书洞,林木中传来四禅僧的清寂。

江边的火光映照着京城口,江面上波浪汹涌连接着广陵。难道只是中泠水的澄澈清澈,才使游客的心绪变得宁静?

【赏析】

本诗为题咏焦山胜景之作。焦山位于江苏镇江东北郊,因晋代道士许逊炼丹于此而闻名于世。诗人游焦山后,即兴作此诗,赞美焦山胜景。

全诗前八句描绘焦山景色:首句写山峰;次句点明焦山为隐者所居;三、四句写云雾缭绕,林木幽静;五、六句写岸边的火光和江上的涛声;最后两句以议论收束全诗。

诗中写景用语精炼,意境高远,如“云藏三诏洞”一句,既写出了云雾缭绕、时隐时现的景象,又写出了三诏洞神秘莫测的特点。“林寂四禅僧”一句,则写出了山林的空寂,以及四禅僧修行的清苦。这些描写,都为下一句“岸火分京口”作了铺垫,也为末句的议论埋下伏笔。

点出自己游览此地的原因,意在表明自己的心志。“岂徒”,意为“难道只有”。诗人在这里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自己游览焦山的目的,不是单纯欣赏山水风光,而是要通过游览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这也暗示了他对于名利富贵看得很淡,更看重的是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