绀宇写澄瀛,丹台接化城。
岸形临水断,楼势倚江清。
潭月窥僧定,风潮杂梵声。
禅居得清静,况乃事长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游焦山》。下面是诗句及注释和赏析:
- 绀宇写澄瀛,丹台接化城。
注释:
- 绀宇:指深蓝色的房子或建筑,绀是一种深红至黑色的颜料,常用于绘画。
- 澄瀛:指的是水面清澈、天空广阔的景象,常用来形容仙境或理想的地方。
- 丹台:红色的台阶,这里比喻为神仙居住的地方。
- 化城:指仙城,即仙人居住的城市。
- 岸形临水断,楼势倚江清。
注释:
- 岸形:形容岸边的形状,可能是曲折或有特色的。
- 临水断:靠近水边,形容岸边地势陡峭或水流湍急。
- 楼势倚江清:形容楼宇紧靠在江边,显得格外清澈透明。
- 潭月窥僧定,风潮杂梵声。
注释:
- 潭月窥僧定:在静谧的夜晚,月光映照在潭水中,形成一道美丽的景色,让人联想到僧人在此修行时的宁静。
- 风潮杂梵声:描述风浪与梵音交织在一起的声音,可能是指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以及僧人诵经的声音。
- 禅居得清静,况乃事长生。
注释:
- 禅居:指的是佛教徒居住的地方,强调其与世隔绝的特点。
- 清静:形容环境安静祥和,没有杂音干扰。
- 况乃:何况,更不要说。
- 事长生:追求长寿,长生不老。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焦山风景和修行环境的七言诗。首二句“绀宇写澄瀛,丹台接化城”以深邃的色彩和神秘的境界开篇,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的三句“岸形临水断,楼势倚江清”则通过描写岸边和建筑的形态,进一步突出了焦山的环境之美。最后两句“潭月窥僧定,风潮杂梵声”则是对焦山夜晚修行场景的形象描绘,既有宁静的月光照耀下的美景,也有风吹浪打的声响。整首诗通过对焦山自然景观和修行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求道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