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边堠抵河源,又出莎车伐大宛。
遂侈葡萄筑宫观,更歌天马度昆仑。
但贪绝域封侯印,谁顾勤兵扰塞垣。
今日称臣遍属国,不劳持节扣关门。
【注释】
博望驿:古驿馆,在今甘肃武威。边堠:边境上瞭望敌情的哨所,汉时名亭燧。莎车:汉代西域国,位于今新疆莎车一带。大宛:古国名,西汉时期为匈奴所灭,东汉时曾与匈奴和亲。葡萄:即“葡桃”,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西域引入葡萄。筑宫观:修建宫殿。天马:汉武帝时,西域献来汗血宝马一匹,称为“天马”。昆仑:山名,在今中亚地区,传说中昆仑山上有瑶池,是天帝的居所。绝域:极远的边远地方。封侯印:指封侯赐印,表示赏赐和荣誉。勤兵:勤于战事,劳苦于战事。塞垣:指边塞。称臣:表示顺从或归附。不劳:不用劳力。持节:持节令,古代官员出外执行公务时持的一种凭证。扣关门:关上城门,引申为控制或管理的意思。
【译文】
汉朝边境上的烽火台直抵河源边陲。又向莎车进发伐大宛。
于是奢侈地修筑了葡萄园中的宫殿楼观,还唱起了赞美天马的歌声渡过昆仑。
但只贪图那边远之地获得的封爵,又有谁顾念到要勤于征战扰动边关?
如今已普遍称臣,不必再费力气去持节令关上的城门了。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借咏述汉代霍光的故事,抒发了自己对当时统治者好大喜功、贪求虚名而忽视边疆安定的不满之情。全诗前半部分叙事,后半部分抒情,中间以议论点明主题。
诗的前两句写霍光平定内乱,巩固边防。汉武帝时,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御力量,派大将霍光率军北击匈奴,并取得了胜利,从而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诗中的“汉家”指汉朝,“边堠”、“莎车”、“伐大宛”、“遂侈葡萄”四句都描绘了这次战役的情景。“遂侈”意为“于是奢侈”,“筑宫观”一句是说在葡萄园中建起宫殿楼观。这两句既写战功,又是咏史;“更歌天马度昆仑”一句写霍光凯旋归来,途中经过大宛(今塔什库尔干附近),受到大宛国王的隆重接待,大宛王亲自为他唱歌,送他到昆仑山脚下,然后目送他离去,这既是歌颂霍光的功绩,也是赞颂大宛王的热情好客;“但贪绝域封侯印”一句写霍光虽然立下赫赫战功,但是朝廷却吝于封赏,只是给以虚衔空印,诗人对此十分不满。
诗的后半部分抒情。“谁顾勤兵扰塞垣”,意思是说朝廷只顾追求虚名,而不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今日称臣遍属国”,意思是说现在各少数民族都纷纷向汉朝称臣。“不劳持节扣关门”意思是说用不着手持符节去控制或管理他们了。这三句是说朝廷已经不需要用战争手段去统治四方各族了。
最后两句是议论。“今日称臣遍属国”,说明各少数民族都归顺了汉朝,不再像以前那样“闭置夷狄”,自设壁垒,相互攻杀。“不劳持节扣关门”,这是说用不着用武力征伐去治理边疆了。“今日称臣”一句概括了前面六句的内容,表明了诗人对于朝廷好大喜功、贪求虚名而忽略边疆安定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民族政策的一些观点。
这首诗通过咏史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是一首成功的咏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