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几百里,其上滇城开。
地涌黔巫去,波浮金碧回。
长堤罗郡邑,高澨出楼台。
莲叶冲凫起,菱花拂镜回。
鱼形看似石,沙影辨疑灰。
汉帝穿池拟,荆臣建国来。
伏流江底合,摇楫浪前催。
作润资良守,何烦习战材。
【注释】
①昆阳:县名,在今河南省叶县。②黔巫:指贵州。③金碧回:形容波光闪烁。④高澨:高水边。⑤菱花:即菱镜,这里指菱形荷叶。⑥良守:好官。⑦习战材:指善于作战的将士。⑧“伏流江底合”二句:指水流从江底伏流到池中,与浪头相击。摇楫,划船。⑩作润:滋润、灌溉。资,供给。良守:好的守官。何烦:何必。
【译文】
昆明城方圆几百里,滇城中的城墙耸立着。
地下涌出的是贵州巫峡,波涛翻滚着像金子和翡翠。
长堤上布满了郡邑楼台,水面上高水边露出楼台。
莲叶冲起,像鸭子游动,菱花照水如镜面般明亮。
鱼身似石,沙上影子如同灰土。
汉武帝修建昆明池,想比秦始皇建阿房宫。
河水从地下伏流,汇进池中,激荡起波浪。
池水润泽昆明,供给良守之官,何必用那些习战的将士。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赋得”为题,写送别陈守之昆阳的情思。全诗四联,前两联是送别的场景描写;后两联则是送别的抒情议论,抒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第一联写昆阳城的地理特点。昆明城方圆几百里,城下滇城开,地涌黔巫去,波浮金碧回。滇(云南)城,昆明的古称,是昆明地区的政治中心。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海拔1 895米,四面环山。滇城中城墙耸立,气势雄伟。“地涌黔巫去”,意思是说,昆明城地势高峻,周围群山环绕,犹如神话中的神山一样。“波浮金碧回”,意思是说,昆明城外的水波荡漾,金光闪闪,色彩斑斓,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这两句诗通过对昆阳城的描写,为下文的送别作了铺垫。
第二联写昆明城周边的自然风景。“长堤罗郡邑,高澨出楼台。”昆明城周边有许多美丽的景色,如长堤、郡邑、楼台等。长堤上布满了郡邑楼台,水面上高水边露出楼台。这里的“长堤”、“郡邑”、“楼台”都是指昆明城及其周边的景观。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昆明城及其周边的美丽景色,为下文的送别作了铺垫。
第三联写昆明城周边的环境氛围。“莲叶冲凫起,菱花拂镜回。”昆明城周边的环境宁静而美丽,如荷花盛开时,荷叶冲天而起,菱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镜子里摇曳生姿。这里的“莲叶”、“凫”、“菱花”都是指昆明城及其周边的自然景物。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昆明城及其周边的美丽景色。这一联是对昆明城及其周边环境的生动写照,也为下文的送别作了铺垫。
第四联写送别的情感与哲理。“鱼形看似石,沙影辨疑灰。”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鱼儿的形态比作石头,将沙影比作灰土。这里的“鱼形”、“石”、“沙影”都是指昆明城及其周边的自然景物。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诗人还借昆明城的地理特点,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汉帝穿池拟,荆臣建国来。”意思是说,汉武帝修建昆明池,是为了比秦始皇建阿房宫更为宏伟壮观;而我们建设新昆明城,也应当如此,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要追求更高的目标。这一联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期望,也为下文的送别作了铺垫。
第五联写昆明城周边的自然环境。“伏流江底合,摇楫浪前催。”昆明城周围的河水,从江底流来,与浪头相击,激起层层波浪。这里的“江底”、“摇楫”、“浪前”都是指昆明城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诗人通过对昆明城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昆明城及其周边的美丽景色。
第六联写昆明城的人文景观。“作润资良守,何烦习战材。”昆明城作为一方沃土,为良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不需要那些擅长作战的将士了。这里的“作润”、“良守”、“习战材”都是指昆明城及其周边的人文景观。通过这一联想,诗人表达了对良守的美好祝愿,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一联是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也为下文的送别作了铺垫。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优美,既展现了昆明城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