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西方尊,接引为慈仁。
从其所修受,而别善恶因。
峨峨南嵩山,胜地久荆榛。
梵宇日倾圯,金像空嶙峋。
大夫买山隐,转念像教湮。
舍宅重布地,移佛动金轮。
接引何为者,人力不能伸。
大夫祷以意,倏然举行频。
捷如鼓答桴,轻如筏渡津。
灵蛇口中出,经藏腹内陈。
中有梁皇谶,姓名犹未泯。
乃悟前身是,始觉受记真。
秋官尔应知,指穷于为薪。
薪尽火复传,咸在当生身。
修持若不倦,世界即天人。

【注释】

“接引”:指观音菩萨,佛教四大金刚之一。

“慈仁”:慈爱仁慈。

“修受”:《楞严经》:“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别”:区别,分辨。

“峨峨”:高耸貌。

“荆榛”:草木丛生之地,喻指荒凉破败之地。

“金像”:佛像。

“舍宅”:舍去家产。

“重布地”:重新安置土地。

“移佛”:移动佛像。

“捷如鼓答桴”,形容行动迅速。

“灵蛇口中出”:形容秘密或隐情在口内。

“梁皇谶”:梁朝皇室的秘谶。

“秋官”:古代掌刑狱之官。

“当生身”:指自己将来再生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从买山而居到后来觉悟前身是梁皇谶的一段人生经历。

诗一开始便说:“我闻西方尊,接引为慈仁。”意思是说,我听说西方的观音菩萨是慈悲仁义的,她接引众生入佛门是大仁大义的行为。接着,诗人便描述了自己买山而居的生活,以及后来对梁皇谶的认识和觉悟的过程。诗人在买山时,曾想通过修建一座佛寺来供奉观音菩萨,祈求她的接引和庇护。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山上荒芜不堪,原来是一位大夫买下了这块地皮,准备建一座庙宇。后来,大夫转念一想,觉得这座庙宇已经没有多大用处,不如把佛像搬走,让它继续在那里晃动。于是,他便决定将佛像移到山下。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看到了许多佛像被搬动的情景,心中感慨不已。最后,诗人终于悟出了自己的前身是梁皇谶的秘密,从而开始觉悟到了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是多么愚蠢和荒谬。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从买山而居到觉悟前身是梁皇谶的转变过程。它既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同时,诗歌还通过对寺庙的描写、佛像移动的情景以及梁皇谶的揭示等细节描绘,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生动性和趣味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