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西冈魏公祠,祠前有松多古枝。
长身蜿蜒横数亩,巨石作枕相撑持。
春泥半封朽死骨,冻藓全聚皴生皮。
无心昂耸上霄汉,偃仰独向荒山垂。
蛰雷振岳撼不动,一载一梦醒何迟。
政如卧龙未起日,深意有待风云期。
太湖月出照夜魄,天峰雪积埋寒姿。
涛声时吼若鼾息,野老惊起山僧疑。
左仰右屈各异态,天自出巧非人为。
画师安能把笔写,稚子岂敢操斤窥。
杜陵枯楠已憔悴,蜀相老柏非瑰奇。
何如此树怪且寿,呵卫定想烦灵祇。
不知已阅几人代,游客过尽今存谁。
明堂屡兴不见取,得全正爱同支离。
我尝来观忍遽反,醉坐其上高吟诗。
葛陂筇竹亦腾化,神物终去可久羁。
何当一叱使飞起,载我万里游天池。
他年还访旧城郭,正是白鹤归来时。
偃松行
龙门西冈魏公祠,祠前有松多古枝。
长身蜿蜒横数亩,巨石作枕相撑持。
春泥半封朽死骨,冻藓全聚皴生皮。
无心昂耸上霄汉,偃仰独向荒山垂。
蛰雷振岳撼不动,一载一梦醒何迟。
政如卧龙未起日,深意有待风云期。
太湖月出照夜魄,天峰雪积埋寒姿。
涛声时吼若鼾息,野老惊起山僧疑。
左仰右屈各异态,天自出巧非人为。
画师安能把笔写,稚子岂敢操斤窥。
杜陵枯楠已憔悴,蜀相老柏非瑰奇。
何如此树怪且寿,呵卫定想烦灵祇。
不知已阅几人代,游客过尽今存谁。
明堂屡兴不见取,得全正爱同支离。
我尝来观忍遽反,醉坐其上高吟诗。
葛陂筇竹亦腾化,神物终去可久羁。
何当一叱使飞起,载我万里游天池。
他年还访旧城郭,正是白鹤归来时。
注释:
- 龙门西冈魏公祠 - 描述魏公祠位于龙门西冈的位置。
- 祠前有松多古枝 - 祠堂前的松树有很多古老的枝条。
- 长身蜿蜒横数亩 - 这些松树身材高大、蜿蜒曲折。
- 巨石作枕相撑持 - 巨石作为枕头支撑着树木。
- 春泥半封朽死骨 - 春天的泥土覆盖了朽败的骨头。
- 冻藓全聚皴生皮 - 冻土上的苔藓都聚集在皮肤上形成皱纹。
- 无心昂耸上霄汉 - 它们没有心思向上伸展,只能向荒山垂下。
- 蛰雷振岳撼不动 - 蛰伏的雷声震动了山岳,但山岳依然稳固不动。
- 政如卧龙未起日 - 就像卧龙尚未出现那样的政治局势。
- 太湖月出照夜魄 - 太湖上的月亮照耀着夜空下的月亮。
- 天峰雪积埋寒姿 - 天山峰顶上的雪堆积覆盖了山峰的姿态。
- 涛声时吼若鼾息 - 海浪的声音有时像鼾声一样轰鸣。
- 野老惊起山僧疑 - 老农被海浪声惊醒,山中的僧人也感到困惑。
- 左仰右屈各异态 - 松树的姿态各异,有的向左仰,有的向右屈。
- 天自出巧非人为 - 自然创造出这种巧妙的姿态,不是人力所能为。
- 画师安能把笔写 - 绘画师怎能用笔描绘这样的景致?
- 稚子岂敢操斤窥 - 小孩子又怎敢伸手去尝试呢?
- 杜陵枯楠已憔悴 - 杜甫曾居住过的杜陵(现称红门寺)的枯萎楠木显得憔悴。
- 蜀相老柏非瑰奇 - 蜀相刘备的老柏树并非珍贵的奇木。
- 何如此树怪且寿 - 这棵树奇特而又长寿。
- 呵卫定想烦灵祇 - 神灵一定守护着它。
- 不知已阅几人代 - 不知道已经有多少人经历了这样的时代变迁。
- 游客过尽今存谁 - 现在的游客都已经过去了,只剩下谁还在这里?
- 明堂屡兴不见取 - 明堂(指皇家建筑)多次兴建却未能保留下来。
- 得全正爱同支离 - 如果能够保全下来,人们的喜爱之情就会如同残破不堪的躯体一样。
- 我尝来观忍遽反 - 我曾多次来到这里观看松景,却突然转身离去。
- 醉坐其上高吟诗 - 坐在松下醉酒吟诗。
- 葛陂筇竹亦腾化 - 葛陂的筇竹也在逐渐化为仙气。
- 神物终去可久羁 - 这些神秘的物品最终都会离开这里,难以长久地留下。
- 何当一叱使飞起 - 如果有一天能呼唤它们飞起就好了。
- 载我万里游天池 - 带着我去遨游无边无际的天池。
- 他年还访旧城郭 - 将来还会回访旧城的城墙和角落。
- 正是白鹤归来时 - 那正是白鹤归来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以咏松为主题,描绘了龙门西山冈北魏公祠旁的松树群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及生命之坚韧的赞美。诗中既有对松树生命力的颂扬,也有对时光流逝、人事更替的感慨。整首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松树的细致描绘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