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烦襟生远兴,忽闻凉籁动罗帏。
随风已去传鸣柝,傍月还来助捣衣。
疑有波涛从地起,独怜乌鹊正南飞。
长安此夜悲秋客,细数流年感是非。
秋声
高阁烦襟生远兴,忽闻凉籁动罗帏。
随风已去传鸣柝,傍月还来助捣衣。
疑有波涛从地起,独怜乌鹊正南飞。
长安此夜悲秋客,细数流年感是非。
注释:
- 秋声:秋天的声音。
- 高阁烦襟生远兴:在高楼之上,心中烦乱的思绪被远方的事物所激发。
- 忽闻凉籁动罗帏:突然听到了凉爽的风声,引起了罗帏的振动。
- 随风已去传鸣柝:风已经吹过,传来了敲击更夫梆子的响声。
- 傍月还来助捣衣:月亮也来了,帮助捣衣服。
- 疑有波涛从地起:仿佛大地都在震动,好像有波涛涌出。
- 独怜乌鹊正南飞:独自一人怜悯着向南飞翔的乌鹊。
- 长安此夜悲秋客:在长安这个夜晚,我是一位悲秋的人。
- 细数流年感是非:默默地数着流逝的岁月,感叹人生的是非得失。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秋天和秋天之声感受的诗作。全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首联“高阁烦襟生远兴,忽闻凉籁动罗帏”描绘了诗人在一个高高的阁楼上,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突然,一阵凉爽的风声打破了他的沉思,惊动了他正在打盹的罗帏。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波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随风已去传鸣柝,傍月还来助捣衣”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风的景象。秋风带走了远处传来的更夫梆子声,而月光下,它又似乎成为了捣衣的辅助。这一景象不仅展示了秋天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第三联“疑有波涛从地起,独怜乌鹊正南飞”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加宽广的空间。诗人似乎感受到了大地的震动,以及乌鹊向南飞翔的情景。这里的“波涛”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象征,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动荡和不安。而乌鹊向南飞翔则象征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长安此夜悲秋客,细数流年感是非”两句则回归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长安城,感慨着自己的命运和人生。他不禁回想起过去的时光,感叹自己的是非得失。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自然意象,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秋天、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首表达秋天之声的诗歌,更是一首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