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桃源路亦迷,客心随马自东西。
萧疏榆柳如前岁,依约楼台记隔溪。
入寺绪风秋较早,照窗斜日鸟偏啼。
凭谁指点还归去,头白山僧有杖藜。

秋日慧昭寺访旧迷道

不是桃源路亦迷,客心随马自东西。

注释:不是桃花源的路也让人感到迷茫。客心(旅人之心)随风随着马儿向东向西不定。

萧疏榆柳如前岁,依约楼台记隔溪。

注释:萧疏的榆树和柳树依然如往年一样,依稀记得那隔溪的楼台。

入寺绪风秋较早,照窗斜日鸟偏啼。

注释:刚进入寺庙,秋天的气息就早早地弥漫开来,窗户上斜射进来的阳光中,鸟儿在鸣叫。

凭谁指点还归去,头白山僧有杖藜。

注释:我该找谁来指引我回到家乡,头上白发的老人有一个拄着藜杖的山僧。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游慧昭寺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作者游寺途中所见景色以及内心的感受。

首联“不是桃源路亦迷,客心随马自东西。”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并不是真正的桃源人,但却因为思乡而迷路;他的思绪随着马儿自由奔放地东奔西走。

颔联“萧疏榆柳如前岁,依约楼台记隔溪。”描述了作者看到熟悉的景物时的感慨。那些萧疏的榆树和柳树依旧,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而那些被隔溪的楼台,也似乎在提醒着他曾经的岁月。

颈联“入寺绪风秋较早,照窗斜日鸟偏啼。”进一步描绘了作者游寺时的所见所感。他刚刚进入寺庙,秋风就已经早早地吹拂过来,而夕阳透过窗户照射进来,鸟儿在窗外欢快地歌唱。这些细节都让作者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和宁静的氛围。

最后一句“凭谁指点还归去,头白山僧有杖藜。”表达了作者对于回家的渴望。他希望能有谁能给他指点迷津,帮助他找到回家的路。而对于年事已高、头发斑白的山僧来说,他们却有着杖藜(一种拐杖)相伴,这更加深了他对家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而生动,充满了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