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就停云第几篇,江湖渺渺转堪怜。
更随骥尾知何地,同抱龙髯忆往年。
惆怅又逢三月暮,梦魂多在五更前。
金陵城里山如画,城外谁营二顷田。
次韵王钦佩寄秦元甫
江湖渺渺转堪怜,更随骥尾知何地
同抱龙髯忆往年,惆怅又逢三月暮
金陵城里山如画,城外谁营二顷田
注释与赏析
- 诗词原文与注释
- 赋就停云第几篇:陆深在这首诗中引用了“赋就停云”的诗句,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感慨或赞美。这里的“停云”可能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或艺术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远,难以言尽。
- 江湖渺渺转堪怜:描述了江湖的辽阔和渺茫,让人感到凄凉和无奈。这种描述通常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孤独或忧伤。
- 更随骥尾知何地: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道路的迷茫和不确定感。这里的“骥尾”可能象征着荣誉、地位或成功,而“知何地”则暗示了未知和不确定性。
- 同抱龙髯忆往年:这句中的“龙髯”可能指的是古代帝王的胡须,象征尊贵或权力。这里用“同”字强调了诗人与过去的自己或某种精神联系的存在。
- 赏析与解读
- 情感表达的深度: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诗中的“江湖渺渺”不仅描绘了一个广阔的自然景象,也隐喻了人生的广阔和复杂性。
- 语言的艺术性:陆深的用词考究,如“更随骥尾知何地”中的“骥尾”,既体现了诗意的象征意义,又增添了诗句的层次感。此外,整首诗的语言简洁却不失力度,展现了古典诗歌的魅力。
- 历史与文化的联系:通过对“赋就停云”的引用,陆深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对古典文化的尊重,还可能借此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反映了诗人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责任感。
- 创作背景
- 创作时期:此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为明代。明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诗歌创作极为繁荣,陆深作为当时的重要文人之一,其作品很可能受到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的影响。
- 创作地点:根据诗句中的自然景观描述,可以推断这首诗可能是在江南地区完成的。江南地区的水乡特色和自然风光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陆深的作品也不例外。
-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陆深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停云”、“龙髯”等,这些意象都具有较强的象征性和画面感,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和深刻。
- 情感传达:陆深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忧虑。这种情感的多层次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语言精炼:陆深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每一个词的选择都经过精心考虑,使得整首诗既美观又富有表现力。这种精炼的语言是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
- 思想内容
- 对自然的感悟:陆深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 对人生的态度:通过诗中的“同抱龙髯忆往年”,陆深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人生经历的反思。这种对过去的回顾不仅是对个人成长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启示。
- 对历史的思考:陆深在这首诗中可能也在思考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引用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他展示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对历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