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船春尽水云和,晓梦中间十里过。
山色拥螺澄海雾,溪流如带绾江波。
逢人每问三三径,对酒遥闻款款歌。
最爱凌空凭雁塔,何妨此地著渔蓑。
【注释】
簳山:山名,在今广西桂林市。福泉:地名,在今广西桂平县。青龙:水名,在今广西桂平县北。
画船:彩绘的船。春尽:春天结束。水云:水波和云雾。晓梦:清晨的梦。十里:指路程远。
山色拥螺:山峦如螺。澄海雾:澄清的海雾。溪流如带绾江波:溪流像腰带一样绾住江水波纹。
逢人每问三三径:每次遇到行人都要问三三径在哪里。对酒遥闻款款歌:喝酒时听到悠扬的歌谣。
最爱凌空凭雁塔:最喜欢登高临空凭倚着雁塔。何妨:什么妨碍。此地:这里。著渔蓑:穿着渔夫的蓑衣。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任桂州(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刺史期间,是作者在桂州所作。首联写诗人早晨由桂林出发经行福泉水畔,过青龙山;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欣赏水天一色、烟霭迷蒙的美景;颈联写沿途所见山色海雾、溪流江波;尾联写诗人登高临空,俯瞰江山胜景,并感叹自己为何不能像当地人那样在水边钓鱼为生。全诗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
首联“画船春尽水云和,晓梦中间十里过。”点明题旨:这是一首描绘春日山水之美的诗。“画船”点明时间地点。“画船”一词,给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使人仿佛看到一幅精美的图画。“春尽”二字,表明了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是“春”。这一句描写的是诗人乘船经过福泉一带,一路上春光明媚,景色宜人。
颔联“山色拥螺澄海雾,溪流如带绾江波。”描绘的是诗人经过青龙山一带所看到的景色。“画船”与“晓梦”呼应,都是点明时间和空间,突出了春日的特点。“山色拥螺”、“溪流如带”,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山峦起伏,宛如螺蛳一般,而蜿蜒曲折的溪流,恰似细带一般绾绕在江水之中。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还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感受。
颈联“逢人每问三三径,对酒遥闻款款歌。”则是通过描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来表现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逢人每问三三径”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向当地人打听家乡的路线。“对酒遥闻款款歌”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当他喝酒赏月的时候,总是能够想起家乡的山水美景,听到故乡的歌谣。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尾联“最爱凌空凭雁塔,何妨此地著渔蓑。”则是通过诗人在山顶上所看到的景色来表达他的感慨。“最爱凌空凭雁塔”表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他最欣赏的就是站在高处眺望家乡的情景。“何妨此地著渔蓑”则是说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为什么不可以像当地的渔民一样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呢?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感情,也表达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和对家乡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