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共方舟紫水滨,仙居云水易通津。
病怜药裹随身惯,歌放春声入棹频。
天与人闲须待月,公知鱼乐肯投纶。
晚风更弄桓伊笛,惊起沧江睡鹤群。

这首诗是诗人在与司训许南溟的交谈中,表达了他对生活、自然和友情的深深热爱和珍视。

首句“谁共方舟紫水滨”,描述了他与友人一起乘坐小船,在紫水(可能是指紫河或紫湖)边航行的场景。这里的“方舟”指的是船,“紫水”则可能是地名或者是比喻,表示这个地方的美丽和神秘。

第二句“仙居云水易通津”,进一步描绘了他们所在的环境。这里“仙居”可能是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云水”则可能是指云雾缭绕的水,给人一种如仙境般的感觉。而“易通津”则表示这个地方交通方便,容易到达。

第三句“病怜药裹随身惯”,诗人因为生病,不得不把药包裹在身上,所以感到有些不适。这一句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疾病的无奈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四句“歌放春声入棹频”,描述了他在船上唱歌的情景。这里的“春声”可能是指春天的声音,包括鸟鸣、流水等自然声音。而“入棹频”则表示这些声音不断地进入他的耳朵,给他带来愉悦的感觉。

第五句“天与人闲须待月,公知鱼乐肯投纶”,则是对前面四句的总结和升华。这里“天与人闲”可能是指天地间的宁静和和谐,而“须待月”则表示这种宁静和和谐需要等待月亮的出现。而“公知鱼乐肯投纶”则表示他知道鱼儿的快乐,所以愿意放下手中的钓竿,让它们自由地游来游去。

最后一句“晚风更弄桓伊笛,惊起沧江睡鹤群”,则是诗人在晚风中听到桓伊吹笛的声音,被惊醒了。这里的“桓伊”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位音乐家,而“笛”则是乐器的一种。而“惊起沧江睡鹤群”则表示风吹动了江边的鹤群,使得它们从梦中惊醒。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与友人在紫水边、仙居中的愉快旅行,以及他们在疾病中的相互关心和陪伴,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