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马初辞插箭岭,荷戈又戍受降城。
夜阑纵有还乡梦,无奈鸣笳断续声。

【注释】

秣马:喂马,准备出征。插箭岭:在今河北省赞皇县西南。

荷戈:扛着兵器。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的一座古城。

鸣笳:古代军号,以竹为管,刮去竹皮成哨子,吹出声音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写戍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和思乡之情。全诗四句,一气呵成,结构紧凑,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秣马初辞插箭岭”,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在早晨刚刚出发的时候,士兵们要出发到前线去战斗了。“秣马”二字,既写出了战前紧张严肃的气氛,又表明战士们对即将来临的战斗充满了信心。“初辞”二字,表现了将士们临行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荷戈又戍受降城”,次句进一步说明出发的目的地。这里,诗人没有具体描写战场的情景,而是从侧面着笔,用“又”字暗示了将士们在这次任务之前已经多次出征过;“受降城”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黄河岸边,当时是唐与吐蕃边境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在这里驻兵,是为了防止吐蕃的进攻。“又戍”二字,表明这次出兵任务的艰巨性。

“夜阑纵有还乡梦,无奈鸣笳断续声”,最后两句,诗人宕开一笔,把读者引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境界。“夜阑”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的深夜,而且暗示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纵有还乡梦”,表面上说,即使做了这样的梦也无妨。但是,这仅仅是诗人的想象,实际上却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梦。因为,在深夜里,将士们是不可能做那样的梦的。“无奈鸣笳断续声”,这是对前面一句的具体化、形象化的描绘。“鸣笳断续声”,使人想起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这首诗中的“征人尽望乡”,正是这首诗中的“无奈鸣笳断续声”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可以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是由李益这首诗的前两句脱胎而来。不过,这里的“断续声”与李诗中的“芦管声”并不相同,前者指的是笳声,后者指的是芦管声(即笛声)。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战士的夜晚梦话,表达了将士们思念故乡的心情。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气氛,以及主人公的心理状态,都十分真切、感人,充分体现了边塞诗的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质朴。全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例如,“秣马”“拔刀”“荷戈”等词,都是口语化的词语;“夜阑”“鸣笳”等词,也是地道的口语。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使得诗歌显得亲切自然,易于为人们接受。
  2. 情景交融。全诗紧紧围绕一个“梦”字展开,通过对梦境的描写来表现主题。梦中的情景与现实中的情景交织在一起,融为一体,相互映衬,从而突出了主题。同时,诗人还善于借助景物来烘托气氛。例如,“夜阑”二字,既写出了时间的深夜,又暗示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3. 虚实结合。全诗既有实写,也有虚写。实写是指直接描写现实生活的场面;虚写是指通过梦境来表达主题。例如,“夜阑”“鸣笳断续声”等虚写的内容,实际上是通过梦中的所见所闻来表现主题的。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