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雨如丝,压纸人家庭未归。桥上点残乌桕烛,烛花粗滑泪如泥。
稔冈竹枝词
清明前后雨如丝,压纸人家庭未归。桥上点残乌桕烛,烛花粗滑泪如泥。
注释:
- 稔冈竹枝词: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清明时节景象的竹枝词。
- 清明前后雨如丝:清明节前后,雨下得很细密。
- 压纸人家庭未归:指在清明节期间回家祭祖的人还没有回来。
- 桥上点残乌桕烛:在桥上点燃了一根已经燃烧到一半的乌桕烛。
- 烛花粗滑泪如泥:蜡烛的蜡油融化后,形成了一层厚厚的蜡膜,使得烛花变得粗糙,像泪水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节前后的景象。诗人观察到,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刻,细雨纷纷,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哀愁和思念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因为节日而未能回家的人,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牵挂和思念。
诗中通过“压纸人家庭未归”这一形象的描写,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压纸人”,可能是指一些在清明节期间要祭祀祖先的人们,他们把纸钱、香烛等祭品放在家中,以此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祝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们还没有回到家中,只能在外孤独地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这种情景让人感到既温馨又悲伤,既有对亲情的珍视,又有对现实的无奈。
诗中的“桥上点残乌桕烛”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哀愁氛围。乌桕是一种常用于照明的植物,其蜡烛通常被用于祭祀等场合。在这里,诗人用“桥上点残”来表达人们在桥上点燃的蜡烛已经燃烧到了一半,但仍然坚持继续燃烧下去。这种场景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祭祀活动的执着和虔诚,也暗示了他们在清明节这天内心的煎熬和挣扎。
最后一句“烛花粗滑泪如泥”则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这句诗通过描绘蜡烛蜡油融化后形成的蜡膜,以及这种蜡膜带来的触感——粗糙得像泪水一样——来传达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伤。这种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这个特殊时刻的描绘,展现了人物在这个节日中所经历的情感波折和内心挣扎。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