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峡,君知否。两岸高束水中流,蜿蜒屈曲如奔走。
支分派别一何多,绝险惊涛当峡口。宋朝真相曾经过,霹雳青天笑挥手,蜈蚣之毒夫何有。
夜半月明闻棹歌,商旅舟师拍铜斗,上犹城中醉春酒。
诗句解析:
- “蜈蚣峡,君知否” - 这句开始提问,询问听者是否知道蜈蚣峡这个地方。
- “两岸高束水中流,蜿蜒屈曲如奔走” - 描述蜈蚣峡两岸地势险峻,水流在峡谷中曲折蜿蜒。
- “支分派别一何多,绝险惊涛当峡口” - 指出蜈蚣峡支流众多,且峡谷入口极为危险,常有惊涛骇浪。
- “宋朝真相曾经过,霹雳青天笑挥手” - 提及宋朝时期有重要的事件或人物曾通过这个峡谷,暗示这里的历史意义或重要角色。
- “蜈蚣之毒夫何有” - 这是一句反问句,表示蜈蚣峡的地理特性(蜈蚣)与它的危险或有毒无关。
- “夜半月明闻棹歌,商旅舟师拍铜斗” - 描述夜晚月光照映下的宁静景象以及商旅和舟师的生活场景。
译文:
我问你,你了解那个被称为蜈蚣峡的地方吗?
两岸高耸入云,水在峡谷中流淌,如同蜿蜒曲折的龙在奔跑。
峡谷里支流众多,峡谷入口处更是险象环生,常有惊涛骇浪。
历史上宋朝曾有重要事件或人物经过此处,而那霹雳般的青天仿佛在向他们挥手告别。
蜈蚣峡的地理特色——蜈蚣形状,与它的危险性无关。
夜晚时,明月照耀,商旅行人与船家在岸边欢笑,用铜鼓演奏着美妙的歌声。
赏析:
此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和历史事件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蜈蚣峡的复杂情感。开头的提问不仅引发读者对地方的关注,也为后续内容铺垫了背景知识。通过对峡谷地形和自然现象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其险恶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蜈蚣峡作为地理特征的独特性,即其外观上的“蜈蚣”形态,而非其危险性。末尾的宁静画面与前面的动荡形成对比,使得整首诗既有张力又不失美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理解。